折溪村的二十年:三次结构调整 造就富美乡村

2018-08-03 11:13:25|来源:贵阳日报|编辑:岳旺|责编:陈梦楠

  (市州、大扶贫、社会)折溪村的二十年:三次结构调整 造就富美乡村

  生态优美、村容整洁的折溪村(摄影 郑雄增 )

  春有遍野梨花、夏有避暑客栈、秋有累累果实……在许多村子还在为数千元的年人均收入目标而奋斗时,修文县谷堡镇折溪村人均年收入早已突破两万元。

  从玉米到金秋梨,从金秋梨到猕猴桃,从猕猴桃到乡村客栈,村民们经历过持刀对峙,面临过艰难抉择。走过20年的产业结构调整之路后,折溪村终于实现了富与美的双丰收。

  村子里,人们的日子越过越有滋味。然而,在众多村民看来,迎来新时代,大好机遇摆在眼前,这条以产业振兴村子的道路,他们才刚刚打好基础,好戏还在后头……

  不经一番寒彻骨 哪得梨花扑鼻香

  如今,陈明华还时常想起那时村民们对他的质问:“梨能当饭吃吗?”

  一切始于20年前的一次种植结构调整。

  1998年,折溪村一部分接触到更多外界资讯的村民,不再满足于“吃饱饭”,开始寻求更大的经济收益。种植金秋梨,是当时着力推广的项目。

  然而,对于大多数习惯了种植水稻、玉米的村民来说,即便当地有免费发放果苗的政策,但要把养家糊口的庄稼地腾出来种果树,就像一场赌博,他们有心一试却不敢贸然行动。

  现已72岁的陈明华时任村支书,是当时种植金秋梨的组织者之一。如今,陈明华还时常想起那时村民们对他的质问:“梨能当饭吃吗?”

  老党员李峰是第一批“吃螃蟹”的人,但他留了后手:把水田留着种水稻保证有粮食吃,把原本种玉米的旱地全部“赌”上了金秋梨。“就算不成功,也就困难三年。”李峰说,当年他一边担惊受怕,一边寄托着希望,开始了这次调整,“总不能‘坐在家中晒太阳,等着政府送小康’吧。”

  种植金秋梨,一开始就遭到了许多村民的抵制,果苗被拔除、踩踏等情况,时有发生。但陈明华铁了心,要把这场变革进行到底,于是垫资3000元,组织了十名年富力强的村民组成护林队,与破坏果苗种植的行为斗智斗勇。

  陈明华清楚地记得,当时有一名村民蓄意拔别人家的果苗,被护林队发现,追至家中,该村民却手持镰刀,和护林队对峙……

  一番努力没有白费。2002年,全村保护下来的1000多亩金秋梨开始大规模挂果,个头喜人,味道甘醇,以一块五一斤的价格源源不断推向市场。产生的经济效益,是种植玉米无法比的。

  看到了收益,2003年,许多村民自发申请加入金秋梨种植行列。当年,全村金秋梨的种植面积增加到了3000多亩。

  金秋梨种植成了规模,但销路也成了问题。举办梨花节,成了折溪村推广金秋梨的主要手段之一。陈明华说,为了办好第一届梨花节,村里甚至现修了一条4公里的乡村公路迎接游客。

  连续四届梨花节,让折溪村的金秋梨远近闻名。之后每一年,每到花开和果熟季节,折溪村都游人如织。村民的收入,也因此节节攀升。

  高效套种猕猴桃 实现富美双丰收

  “我们村的农民,好些都是开着小轿车去干农活的。”

  走上变革之路、尝到了甜头的村民们,脚步已停不下来。

  金秋梨让折溪村声名远播,但如今在这里却可以看到成片的猕猴桃。现任村支书惠玉华说,这是村子种植结构再次调整的结果。

  2004年,有村民提出,想将金秋梨换成经济效益更好的猕猴桃。然而,春来满山遍野的梨花,已成为村子的一道靓丽风景,如果贸然全部替换掉,村里的人气将大幅下降,村民的收入也会受到影响。

  经历过第一次种植结构调整的村民,这次成熟了许多,他们开始权衡这第二次产业结构调整的利和弊。一切调整的目的,都是为了让村子变得更美,让村民变得更富。如何做到既保护好金秋梨的美、又兼顾猕猴桃的经济效益?村里提出,将位于道路两旁、观赏价值高、果实甘甜的金秋梨继续保留,而地处低洼地带、长势不好的,全部替换成猕猴桃。

  只有规模化,产业发展才有优势,这是第一次产业结构调整得出的经验。因此,村支两委动员村民们,把剩下的庄稼地都拿出来种植猕猴桃。“这一次没有遇到太大阻力。”陈明华回忆说,许多村民自愿狠下心来,把所剩无几的庄稼地全部腾出来,准备在猕猴桃种植上大干一场。陈明华记得,当年他向乡政府申请了十万株猕猴桃果苗,仍不够村民们申领。

  两相兼顾,折溪村形成了金秋梨和猕猴桃相得益彰的产业结构。如今,村子90%以上的庄稼地都替换成了金秋梨、猕猴桃等经济作物,森林覆盖率达80%以上,漫山遍野的绿,让村子焕发勃勃生机。

  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折溪村美了,村民年人均收入早已超过两万元,日子越过越红火。

  “我们村的农民,好些都是开着小轿车去干农活的。”惠玉华指着路旁停放的几辆轿车说,“今年春节期间,好多村民又换了新车,村里年收入二三十万元的人家多得很。”

  山明水秀引客来 火了乡村避暑游

  年挣30多万元,刘家林仍在刻苦钻研互联网和精品客栈运营知识,他说,好戏还在后头……

  每周,家住修文县城的高军都会到折溪村的梨花湖钓鱼。“这里空气好、气候好、环境好、交通方便,没事来逛逛很舒服。”高军说。

  梨花湖原本叫古龙水库,因常有游客驻足湖畔赏梨花,因而被改名为梨花湖。去年,村子筹资十多万元,把梨花湖修整了一次,梨花湖因而更加水清波平。

  产业结构的调整,让这个年年均气温13.5度的村子,越发变得山明水秀。在贵阳交通设施、生态环境逐步改善,知名度日益提升的发展进程中,折溪村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乡村避暑游。

  80后村民刘家林家住梨花湖畔,2015年,他用种植金秋梨和猕猴桃积累下来的30多万元,盖起了三层小洋楼,一半用来自住,一半用来接待游客。

  这几年,随着乡村旅游持续火爆,这栋三层小洋楼已满足不了游客需求。刘家林一咬牙,再花50万元积蓄,修建了一栋专门接待游客的乡村避暑客栈。避暑季,入住客栈的游客包吃包住每人每月1500元,加上散客消费,每年,刘家林的乡村客避暑客栈能净赚10万元以上。加上金秋梨、猕猴桃的收益,刘家林的年净收入超过30万元。

  目前,折溪村乡村客栈数量已增至20多家。每年夏季,到折溪村长住避暑的外地游客不下800人,全村客栈都住得满满当当。乡村旅游,已逐步成为金秋梨、猕猴桃之外的又一支柱产业。

  “乡村旅游的发展,也对我们提出了更高要求。”惠玉华说,目前,村里对客栈的入住条件、价格,饭菜的品种、质量等,都做了严格规定,不符合要求的将被严厉处罚。村民们也十分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成果,如果自己家床位满了,大家会相互推荐,努力让游客住好、吃好、玩好。

  从金秋梨到猕猴桃,再到乡村客栈,这条以产业振兴乡村的路越走越宽。年挣30多万元,刘家林仍在刻苦钻研互联网和精品客栈运营知识,他说,好戏还在后头…… (记者 李定林 刘建)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