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刚代表:“凉都三宝”是六盘水农村产业革命的成果

2019-03-13 10:03:53|来源:贵州日报|编辑:孔令娟|责编:陈梦楠

  记者:

  在农村产业革命中发展壮大起来的早春茶、刺梨、猕猴桃已成“凉都三宝”。六盘水以“江南煤都”闻名,在绿色转型中,如何推进农村产业革命?

  “早春茶,喝着喝着,春天就来了!”

  2018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六盘水市市长李刚的这句自创“广告词”,让六盘水的春茶“火了一把”。今年全国两会贵州代表团团组开放日上,谈到农村产业革命时,李刚又“大力推荐”六盘水的猕猴桃和刺梨。

  李刚代表:

  脱贫致富离不开产业支撑,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到,“要大力扶持贫困地区特色优势产业发展”,这对六盘水是个利好消息。

  早春茶、刺梨和猕猴桃是六盘水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三张靓丽名片,种得好也卖得好,是六盘水农村产业革命的成果。今年春节前,六盘水的早春茶就产出120斤,平均价格4800元/斤;去年,六盘水“弥你红”红心猕猴桃出口540吨,其中350吨销往了世界水果进口第三大国家俄罗斯,开拓了新市场;而维C之王刺梨正在深耕精深加工环节,已推出刺梨饮料、刺梨果脯、刺梨含片等产品。2018年,我们的刺梨产业就辐射带动了全市50多万人增收,其中贫困人口10万人以上。

  2018年12月30日,国家公布的首批20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中,水城县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位列其中,标志着六盘水现代农业发展迈上了新台阶,也意味着六盘水具备了争取国家一系列优惠扶持政策的前提。

  记者:

  贵州省委、省政府提出“来一场振兴农村经济的深刻的产业革命”以来,六盘水战果丰硕,“打得”颇为“深刻”,能分享这当中的“深刻之道”吗?

  李刚代表:

  我用几组数字来谈这个问题。去年,六盘水市调减玉米种植面积140万亩以上,改种了经济效益更高的特色经济作物。目前,全市有397万亩特色经济作物,其中187万亩已直接产生效益,亩均收益3169元,比种玉米每亩多出2481元;通过产业扶贫带动了9.85万人脱贫,占全部脱贫人口的91.2%;全市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967元,增速同比为9.9%,高于全省平均水平。通过这几组数字可以看出,农村产业革命对六盘水的脱贫攻坚发挥了巨大作用。

  革命就要有“破”有“立”。有时候让一个人不做一件事情比让一个人做一件事情更难,要改变农民祖祖辈辈种玉米的传统非常难。但“有舍才有得”,我们就是要用高效的经济作物替代低效的玉米等,同时用科技手段改良土壤,让荒山荒坡变良田。  在这场农村产业革命中,发源于六盘水的“三变”改革(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充分发挥了“加速器”“助推器”作用,已连续三年写入中央一号文件。其表述从2017年的“鼓励开展”,到2018年的“推动”,再到2019年的“总结推广”,充分说明,“三变”改革在乡村振兴中焕发了强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必将载入农村综合改革的史册。

  记者:

  “产业革命”打响以来,贵州农村发展势头更加强劲,乡村面貌焕然一新。请您谈谈,农村产业革命是如何推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

  李刚代表:

  乡村振兴是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的全面振兴。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农村有产业才能聚人气、聚财气,产业兴才能乡村兴,经济强才能人气旺。现在很多地方反映,农村的人才流失越来越多,留下来的人越来越少。但我们发现,只要一个地方有了合适的、有效益的产业,人才是会慢慢被吸引回来的。

  前段时间有部影片《三变 山变》,故事就来源于我们的现实。我们用产业“吸引”回了企业家,“吸引”6.25万农民工返乡就业创业,加之在产业中培养的专家能手,这一切都给农村提供了人才振兴的基础。

  古人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越过了贫困线,人们对美好生活有了更高的需求。通过发展产业,村民生活富足,环境得到改善,农村人也跳起了“广场舞”,丰富的文化生活反映了农民群众在精神追求上的变化。

  产业发展也带来了生态的振兴。六盘水“海拔高”“耕地少”“地破碎”“土贫瘠”,但通过种植茶叶、刺梨、猕猴桃等经济作物,振兴了生态。

  从前“一村一产”不成规模,在产业革命中,通过“村村(居)联建、村企联建、村园联建”等方式,六盘水市已组建了99个联村党委,覆盖55个乡镇、383个村、199个非公企业、313个专业合作社、112.7万群众,增强了基层组织的号召力和凝聚力,实现了组织的振兴。

  我们将坚定不移把农村产业革命进行到底,让广大乡村焕发生机、全面振兴。(作者  田旻佳)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