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茶业大省走向茶业强省

2019-04-08 09:29:56|来源:贵州日报|编辑:孔令娟|责编:陈梦楠

(副头条)从茶业大省走向茶业强省

  翻开贵州地图,北纬27度横贯东西。在这条世界公认的茶叶生长黄金线上,一片片茶园延绵起伏、无边无际。  

  贵州是世界知名的茶叶原生地和优生区,“高海拔、低纬度、多云雾、寡日照”的生态优势赋予了贵茶“香高馥郁、味醇鲜美、色纯鲜亮”独特品质。  

  贵州没有辜负这一天赐禀赋,通过10年发展,一跃成为全国产茶大省。截至2018年底,贵州茶园面积达752万亩(其中投产面积561万亩),连续6年排名中国第1,各类茶叶总产量36.2万吨,总产值394亿元。

  发展茶产业 必须上规模  

  时间回到2007年,当时的贵州茶园只能用3个字来形容:“底子薄”。全省茶园面积102万亩,排名全国第10位,产值、产量更是在10位以后。  

  贵州茶叶要发展,必须上规模。于是,贵州按下快进键,踏上了茶产业快速发展之路。  

  2007年3月,贵州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快茶产业发展的意见》,提出到2010年全省茶园面积发展到150万亩,2015年达到300万亩。  

  说干就干,从2008年开始,贵州大量引进无性系国家级良种,从最初的10个重点县推广到43个重点产茶县,第1年便完成了3年的种植任务。  

  从100万亩到611万亩,贵州用了7年时间。2013年,贵州成为全国茶园面积第1的省份。茶园面积的增加,让贵州在中国茶界有了话语权。  

  紧接着,贵州省委、省政府在2014年出台《贵州茶产业提升3年行动计划(2014-2016)》,明确提出要不断提升贵州茶叶规模、质量和品牌影响力,为把贵州省建成在规模、品质、品牌上引领全国的茶叶强省打下坚实基础。2017年,省委、省政府又出台《贵州省发展茶产业助推脱贫攻坚三年行动方案(2017—2019年)》,明确了未来三年贵州茶产业发展的目标。  

  从2013年到2018年,贵州稳稳地坐在茶园面积第一的位置上。

  面积全国第一 形成支柱产业  

  贵州在中国创造了一系列“奇迹”:短短11年时间,茶园面积从2007年的102万亩增加到2018年的752万亩,一跃成为我国茶园面积第一大省,中国绿茶原料中心、加工中心和出口中心。  

  目前,茶产业已成为贵州支柱产业之一,更成为脱贫攻坚的重要的富民产业之一。2018年,贵州省注册茶叶加工企业及合作社达到4990家。茶产业从业人员400万人,茶产业带动45.2万人贫困户人口就业,助力13.7万人成功脱贫。  

  茶叶已成为仅次于白酒、烤烟的贵州第三大出口食品。据贵阳海关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贵阳海关共检验检疫出口茶叶2834.6吨、货值6200.2万美元,茶叶出口国家从传统的中东向北欧、东南亚、美国转移,茶叶出口产品类型以绿茶、红茶和黑茶为主。  

  贵州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条件和生态优势,吸引了英国联合利华、太古、中粮等国内外大型企业纷纷前来抢滩发展茶产业。  

  此外,贵州成功创建了湄潭、凤冈、雷山、思南、正安、余庆、松桃、普安、瓮安等9个国家级出口茶叶质量安全示范区,占全国总数的1/4,树立了全国茶叶质量安全标杆。

  立足品牌建设 加快产业升级  

  经过十多年的高速发展,贵州强力推进茶园种植面积上规模上集中度。然而在历史上,贵州除“都匀毛尖”和“湄潭翠芽”外,叫得响的茶叶品牌没有几个。  

  针对品牌创建,贵州首次提出通过重点品牌引领,构建黔茶品牌系列的发展思路。提出依托贵州地理优势,大力实施黔茶品牌战略,即“三绿一红”品牌战略,绿茶以“都匀毛尖”“湄潭翠芽”“绿宝石”,红茶以“遵义红”为重点品牌,同时大力扶持“梵净山茶”“凤冈锌硒茶”“石阡苔茶”“瀑布毛峰”等公共品牌建设。  

  到2016年,贵州茶行业有中国驰名商标6个、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19个。“三绿一红”品牌覆盖茶园315.4万亩,品牌商标授权企业885家,产品产量5.38万吨,实现产值88.79亿元。  

  2016年12月,“贵州绿茶”正式成为我国首个省级大区域品牌地理标志茶产品。这意味着贵州可以依托“贵州绿茶”品牌建设,探索、实践、引导贵州现代农业走向标准化、大规模、大市场发展。  

  此外,以“贵州绿茶”为引领,延伸茶叶产业链条,大力开发绿茶中的高端产品抹茶,成为贵州绿茶发展的新目标,也是贵州茶产业转型升级关键一步。(作者 刘小明)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