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博会五年:贵州因“数”而精彩

2019-05-26 16:22:49|来源: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编辑:杨云|责编:葛宁远

数博会五年:贵州因“数”而精彩

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云上贵州数字政务平台  摄影 杨云 

  国际在线贵州报道(杨云):2019年5月26日,一年一度的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如期而至,全球大数据发展进入“贵州时间”。

  数化万物,智在融合。融合是新时代大数据发展的最大特征和价值所在,贵州省通过“四个融合”加速转型升级,创造新经验,迸发新活力,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让经济社会发展驶入大数据的“快车道”。

  “大数据及其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应用对加速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有巨大潜力。从医药、交通运输到农业,大数据向世界提供了促进全球进步的卓越工具。”联合国秘书长安东尼奥·古特雷斯致2019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的贺信中指出。

  2018年底,贵州数字经济增加值已经占全省GDP的26.9%,2018年增速达到24.6%。贵州全省互联网和相关服务收入、规模以上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收入、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同比增长75.8%、21.5%、15%。贵州电信业务总量同比增长165.5%,电信业务收入同比增长10.1%、增速连续23个月排名全国第一。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公布的《中国数字经济发展与就业白皮书》显示,贵州数字经济增速连续四年排名全国第一、数字经济吸纳就业增速连续两年排名全国第一。

  5年来,贵州加快大数据与实体经济融合,在全省实施“万企融合”大行动,开展“数字经济”攻坚战,全面推进大数据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贵州在全国率先编制《大数据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评估体系》,得到工信部认可,正在作为国家评估标准培育。2018年,贵州全省建设104个标杆项目、1050个示范项目,带动融合企业1625户,引导10124户企业“上云用云”。

  5年来,贵州加快大数据与乡村振兴融合,大数据成为贵州乡村振兴和农村产业革命的助推器,一批示范性大数据融合应用在乡村加快推广,完成“500亩以上坝区农业大数据平台”建设。贵州“农经云”通过产销对接服务,促成农产品销售超过10亿元。

      5年来,贵州加快大数据与服务民生融合,推动大数据在教育、医疗、旅游、交通等领域的广泛运用,涌现“医疗健康云”“税银贷”“云上贵州多彩宝”等典型应用,提前完成“群众办事100项堵点疏解”任务,人民群众大数据获得感持续增强。

  5年来,贵州加快大数据与社会治理的融合,加快建立以大数据驱动政务创新的“一云一网一平台”政务大数据建设新模式,着力打造全省政务数据“聚通用”升级版。贵州建设数据调度中心,在全国率先建立政务数据调度机制,政府数据共享开放水平全国领先,大力推进全国“互联网+政务服务”综合试点示范省、国家社会信用体系与大数据融合发展试点省建设,贵州政务服务网首批接入国家政务服务平台,大数据助推政府治理模式创新获国家肯定。

   作为全国首个大数据综合试验区,贵州在大数据产业领域高歌猛进,愈战愈勇。贵州强化对现有大数据企业的支持力度,成功组建大数据领域首支省级政府出资设立的产业基金,贵州省大数据发展专项资金支持项目144个,累计带动项目总投资为171.35亿元。贵州法规标准继续引领全国,开展政府数据开放共享、大数据安全保障省级立法工作,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贵州大数据)揭牌建设,成立国家大数据技术标准创新贵阳基地、贵安新区基地、高新区基地、经开区基地。

  贵州持续强化对大数据企业的招商力度,2018年全省共引进科大讯飞、猪八戒网、科大国创、马蜂窝等12家知名大数据企业和223家高成长性大数据“幼苗”企业。贵州强化与大数据融合的高科技企业的招商力度,2018年贵州组织小分队赴欧美亚地区11个国家开展高科技产业招商,共引进成长性好、科技含量高的企业共1101家。贵州强化对大数据等高科技领域的人才引进力度,2018年贵州引进各类高层次大数据骨干人才2000多名,新建大数据及相关业态博士后流动(工作)站5个,引进院士及其人才团队10人。“智力收割机”在印度班加罗尔、俄罗斯莫斯科、美国硅谷等落地驻点,为NIIT、慧与大学、翼云等社会力量培训了一批大数据人才。

  5年来,贵州数字经济增速连续四年排名全国第一、数字经济吸纳就业增速连续两年排名全国第一、大数据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20%。以“创新发展·数说未来”为主题的2019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如约而至,这不仅是充满合作机遇、引领行业发展的国际性盛会,更是共商发展大计、共用最新成果的世界级平台,中国最新的数字科技发展成就在这里呈现,全球最前沿的科技发展理念和经验从这里吞吐,贵州大数据发展的生动实践正成为最具有说服力的“中国故事”向全世界传播。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