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黔西南:从“挂末”到“领跑” 一个民族地区的大踏步前进

2019-09-03 16:10:20|来源:人民网|编辑:周文进|责编:陈梦楠

  9月3日,从贵州省政府新闻办召开的“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贵州省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新闻发布会上获悉,贵州省黔西南州自1982年5月1日成立以来,地区生产总值由1982年4.2亿元增加到2018年的1163.77亿元,增长了277倍,年均增长12.3%。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由1982年的0.21亿元增加到2018年的117.89亿元,增长554倍,年均增长18.6%,地区生产总值增速连续五年保持全省第一,经济发展速度从过去的“挂末市州”变成了“领跑先锋”。

(市州)贵州黔西南:从“挂末”到“领跑” 一个民族地区的大踏步前进

  发布会现场。孙远桃 摄

  据介绍,黔西南州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诞生的第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也是贵州省3个自治州中最年轻的自治州。37年来,黔西南州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坚持科学发展、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大力发展以立体生态经济带为引领的特色农业、以“大电强网+大产业”为引领的新型工业、以全域山地旅游为引领的现代服务业,“民族特色山地经济创新示范区”创建大踏步前进,全州经济加速发展、总量持续提升、质量稳步提高。2019年上半年,全州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0.5%,保持全省第一位。

(市州)贵州黔西南:从“挂末”到“领跑” 一个民族地区的大踏步前进

  普安红茶。武敏 摄

  在决战脱贫攻坚工作中,黔西南聚焦“两不愁三保障”,突出打好“四场硬仗”,易地扶贫搬迁全面胜利,基础设施建设成果显著,产业扶贫硕果累累,教育医疗住房“三保障”持续给力。“十三五”期间,该州33.85万群众搬出了“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深山区、石山区;建成“组组通”公路4696公里,提前一年实现30户以上村民组“组组通”硬化路;“一县一业、一乡一特、一村一品”扶贫产业发展新格局基本形成;累计266.78万人次贫困学生实现“应助尽助”,183.6万人次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医疗保障实现“应保尽保”;33.29万农户实现“应改尽改”;贫困人口从2015年的43.23万人减少到2018年的15.86万人,贫困发生率从13.75%下降到5.02%,黔西南正坚决撕下“贫穷落后”标签,步入同步全面小康快车道。

(市州)贵州黔西南:从“挂末”到“领跑” 一个民族地区的大踏步前进

  黔西南美丽风光。武敏 摄

  在基础建设方面,黔西南州始终把改善以交通、水利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改变贫困落后面貌的基础工程,铁路、高速、机场实现从无到有,交通路网四通八达,供排水网覆盖城乡,大电强网加快形成,信息网络互联互通。“五位一体”交通网络让黔西南逐步成为祖国大西南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124个大中型水库7.6亿方总库容确保城镇自来水通水率达100%,农村自来水普及率87.3%。先后建成一批火电、风电、光伏发电项目,2000所学校接通教育云大数据专线,“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已经不再是梦想,“城市农村,同堂教学”已成现实。

  在快推进城乡协调和生态发展方面,全州城镇化率从1982年的7.2%提高到2018年的46%,州府所在地兴义市城市建成区从10平方公里拓展到近50平方公里,城市人口从不到10万人增长到近50万人,贞丰者相、普安江西坡、义龙鲁屯、晴隆阿妹戚托等19个示范小城镇以及350个美丽乡村各显特色。58%的森林覆盖率让全州城镇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常年保持99%以上,水环境质量、地表水水质优良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均保持在100%,过去的“穷乡僻壤”变成了如今的“康养之都”。

(市州)贵州黔西南:从“挂末”到“领跑” 一个民族地区的大踏步前进

  万峰林。武敏 摄

  “37年来,黔西南不断加大教育发展、就业创业、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力度,成功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实现各项社会事业大发展,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满意度日益提升。”黔西南州委副书记、州长杨永英说,2018年,全州在校学生74万人,比1982年增加51万人;全州千人拥有卫生机构床位数、执业医生数分别达4.72张、1.57人;建成9个图书馆、9个文化馆、10个博物馆、126个乡镇文化站,全州文化事业日益繁荣,群众文化生活日益丰富。2018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407元,是1982年的58倍,年均增长11.9%;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485元,是1982年的61倍,年均增长12.1%,黔西南350万各族人民正阔步走在美好生活的康庄大道上。(作者 孙远桃 李梦雪莹)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