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西南州:撕掉贫困标签 昂首奔向小康

2019-09-04 14:41:54|来源:贵州日报|编辑:周文进|责编:陈梦楠

  9月3日,从省委宣传部(省政府新闻办)召开的“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贵州省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新闻发布会上获悉,成立于1982年5月1日、贵州最年轻的自治州——黔西南自治州正沐浴党的阳光雨露、迎着改革开放的春风,逐渐撕掉边远、闭塞、贫困、落后的标签。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黔西南州地区生产总值增速连续五年保持全省第一,综合指标测评由全省末位上升到第四位。今年上半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0.5%,继续稳居全省第一位。

  37年来,黔西南州牢牢把握“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主题,各族人民积极投身到改变贫穷落后面貌的伟大实践中。大力发展以立体生态经济带为引领的特色农业、以“大电强网+大产业”为引领的新型工业、以全域山地旅游为引领的现代服务业,民族山地经济创新示范区创建大踏步前进,经济加速发展、实力由弱变强、总量持续提升。全州地区生产总值由1982年4.2亿元增加到2018年的1163.77亿元,增长了277倍;财政收入由1982年的0.21亿元增加到2018年的117.89亿元,增长554倍。

  聚焦“四场硬仗”打好打赢,脱贫攻坚大踏步前进。易地扶贫搬迁硬仗全面胜利,33.85万群众搬出了深山区、石山区。基础设施建设硬仗战果显著,建成“组组通”公路4696公里,农村安全饮水问题全面解决,所有行政村实现光纤、4G基站网络全覆盖。产业扶贫硬仗硕果累累,茶叶、食用菌、中药材、精品水果等十大特色产业有序发展,扶贫产业已形成“一县一业、一乡一特、一村一品”发展新格局,带动了20多万贫困人口脱贫。“三保障”硬仗保障有力,累计资助贫困学生266.78万人次,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医疗保障受益18.36万人次,实施农村“危改”“三改”33.29万户。全州贫困人口从2015年的43.23万人减少到2018年的15.86万人,贫困发生率从13.75%下降到5.02%,脱贫攻坚取得了决定性胜利。

  交通、水利、能源、信息四方面建设迅速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大踏步前进。南昆铁路建成通车,结束了黔西南州不通铁路的历史;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突破500公里,实现了县县通高速;盘兴高铁正在加快建设,兴(义)百(色)高铁正在规划建设;兴义万峰林机场开通了飞往全国15个重要城市的航班,年旅游吞吐量突破100万人次。“五位一体”交通网络从梦想变成现实,黔西南逐渐成为祖国大西南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全州建成大中型水库124个,总库容从1.2亿方提高到7.6亿方,城镇自来水通水率100%,农村安全自来水普及率87.3%,从昔日“水贵如油”的石山区变成了水美田丰的“小江南”。南北盘江梯级电站建成发电,先后建成一批火电、风电、光伏发电项目,电力装机突破1000万千瓦,年发电量突破300亿度,从过去的“油灯照明”变成了国家“西电东送”的重要基地。信息网络互联互通,信息保障由弱变强,建成通信光缆6.3万公里,上链带宽达700G,2000所学校接通教育云大数据专线,“城市农村,同堂教学”已成现实。

  城镇建设快马加鞭,城乡一体快速融合,城镇化进程大踏步前进。城镇化率从1982年的7.2%提高2018年46%。城市逐步扩容。州府兴义市城区从10平方公里“长”到近50平方公里,城市人口从不足10万人“增”到近50万人,国际山地旅游城市正在拔地而起。城镇更有特点。贞丰者相镇变成了旅游小镇,普安江西坡镇变成了茶旅小镇……19个示范小城镇,引领全州小城镇加快发展。乡村更富魅力。兴义纳灰村年接游客百万人次,贞丰纳孔村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名录……全州350个美丽乡村各显特色,各展风采。

  持续打好“三大保卫战”,生态文明建设大踏步前进。森林面积从1982年的220万亩增加到2018年的148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58%。城镇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保持99%以上。水环境质量、地表水水质优良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均保持在100%,“两江一河”变成了千里精品旅游线。

  教育、就业创业、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各项社会事业大发展、大繁荣。成功创建3所“三甲”医院,126个乡镇卫生院完成标准化建设,覆盖城乡的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快推进,建成图书馆9个、文化馆9个、博物馆10个、乡镇文化站126个;“三月三”“六月六”等特色民族文化活动常态化开展,文化事业日益繁荣。

  2018年,黔西南州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0407元,是1982年的58倍,年均增长11.9%;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9485元,是1982年的61倍,年均增长12.1%。当前,该州350万各族人民正牢记嘱托,感恩奋进,昂首阔步奔小康。(作者 陈俎宇)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