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告诉你:70年来贵阳人的生活有哪些变化

2019-09-25 11:36:48|来源:贵阳网|编辑:周文进|责编:陈梦楠

  9月24日,从国家统计局贵阳调查队获悉,新中国成立70年来,贵阳市的食品消费、服装消费、耐用消费品、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居住环境等民生条件始终在向前发展,民生数据以一种特别的方式记录着社会政治、经济及文化的历史变迁。透过数据,让我们看一下,这70年来,贵阳人民的生活究竟发生了哪些变化?

  膳食结构更趋合理

  吃得“更讲究”

  食品消费支出大幅增加:新中国成立以来,贵阳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同步提升,食品消费总量大幅增加。2018年贵阳市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为28250元,较1979年的313元增长了89.3倍,其中食品烟酒消费7844元,较1979年的194元增长了39.4倍;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从1980年181元增加到2018年的13164元,增长了71.7倍,其中食品烟酒消费3120元,较1980年的102元增长了29.6倍。

  食品消费结构持续优化: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贵阳经济发展滞后,农业生产力水平低下,居民生活长期处于温饱不足的状态,食品消费支出占了家庭总支出的绝大部分。改革开放以来,贵阳市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加,消费需求更趋多元化,食品消费支出占家庭总支出比重逐渐减少,恩格尔系数明显下降。2018年,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1.5%,比改革开放初期1979年的66.0%降低了34.5个百分点;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28.7%,比1978年的77.1%降低了48.4个百分点。

  居民膳食结构更趋合理:改革开放以后,随着贵阳市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的不断增加,居民消费水平全面提高。近年来,食品消费迅速升级,从主食型消费向副食型消费转变,越来越多绿色健康、营养丰富的食品进入居民日常食谱,人们开始追求低热量、低脂肪、更营养、更科学的绿色食品,食品消费质量不断提升,膳食结构更趋合理。

  食品消费吃得“更讲究”:新中国成立初期,居民生活水平低下,鸡、鸭、鱼、肉等食品长期处于紧缺状态,但随着各类主、副食品越来越丰富,禽蛋、水产品、奶类、鲜瓜果等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普通菜肴,人们吃得“更讲究”。贵阳市城镇居民人均粮食消费量从1979年的113.8公斤减少至2017年的97.8公斤,水产品、禽蛋、奶类则分别从1979年的人均1.4、6.8、1.4公斤增加至2017年的人均6.8、18.1、17.5公斤,分别增加了3.9倍、1.7倍、11.5倍。农村居民人均粮食消费量从1994年的250.6公斤减少至2017年的121.2公斤,水产品、禽蛋、干鲜瓜果消费量则分别从1985年的人均0.3、2.8、3.0公斤增加至2017年的人均1.8、9.8、30.3公斤,分别增加了5.0倍、2.5倍、9.1倍。

  食品消费方式不断转变:当前,城乡居民食品消费观念更新升级,消费者饮食习惯逐渐改变,在线餐饮平台进一步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食品消费的品种也越来越丰富。2018年贵阳市城镇居民在外用餐人均消费2246元,较2013年的976元增长了1.3倍,年均增长18.1%。

  服装工艺优化升级

  穿得“更时尚”

  服装消费支出大幅增加: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增加,居民消费质量不断提高,温饱之余,人们越来越注重生活的品质,服装消费总量大幅增加。2018年贵阳市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为28250元,其中衣着消费2113元,较1979年的41元增长了50.5倍;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13164元,其中衣着消费830元,较1980年的12元增长了68.2倍。

  服装消费观念不断转变:新中国成立初期,贵阳物质生活极为匮乏,“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观念普遍存在。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生活水平、服装生产技术的不断提高,人们朴素单一的着装风格被打破,服装消费观念从“保暖避寒”向“美观舒适”转变,从“一衣多季”向“一季多衣”转变,从“做衣”向“购衣”转变,城乡居民的服装消费观念和衣着习惯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服装制作工艺优化升级:新中国成立初期,生产力水平低下,服装制作基本靠手工剪裁缝制。改革开放以后,服装制作工艺不断优化升级:服装材质从单一的化纤织物,到现在的高科技纺织面料、微生化复合型材料等多种面料;服装制作工艺从单纯的手工缝制,到现在的“比例裁剪”、“立体裁剪法”等多种缝制技术;服装技术水平从手摇式缝纫机,到现在的自动切线机、数控绣花机等多项专项功能机器。

  服装穿得“更时尚”:新中国成立初期,人们的服装式样老套、色彩单一,衣着功能以保暖避寒为主。改革开放以后,服装消费开始追求美观、新颖、舒适,人们穿得“更时尚”。现今,各种季节服饰的面料越来越多,衣着的功能划分越来越细,服装的品牌意识越来越强,衣服的款式和式样越来越新,服装消费更加注重款式、质地和色彩的搭配,更加追求时尚、个性和舒适的统一。

  网购打破传统消费模式:当前,在互联网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网购的兴起打破了居民传统的衣着消费模式,提供了更方便快捷、选择性更广、品类更丰富的购物环境,居民多层次、多样化的服装消费需求得到满足。网购已经成为不少人尤其是年轻人的主要服装消费模式,随着手机和网络的普及,网购必然会成为人们服装消费的“新常态”。

  耐用消费品更新换代

  用得“更高端”

  耐用消费品拥有量大幅增加:改革开放初期,贵阳市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低下,耐用品消费多为桌子、柜子、床等普通家具,机电类耐用消费品几乎没有。1979年,贵阳市每百户居民家庭仅拥有自行车32辆、缝纫机59台、黑白电视机18台、电风扇2台、照相机2架。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居民的消费档次不断升级,彩电、冰箱、洗衣机、汽车、空调等高档消费品从无到有,耐用消费品拥有量大幅增加。2018年贵阳市每百户城镇居民家庭已拥有彩色电视机106.7台、电冰箱101.4台、洗衣机102.0台、家用汽车55.9辆、空调机22.7台、家用电脑65.6台、移动电话247.7部。

  耐用品消费结构优化升级: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居民耐用品消费不断升级换代,传统耐用消费品逐渐饱和,新型耐用消费品不断兴起。手表、自行车、缝纫机和收音机这“老四件”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大哥大、数字传呼机(BB机)成为“老古董”;单桶洗衣机、单卡录音机、单门冰箱、黑白电视机被双桶洗衣机、VCD、组合音响、双门冰箱、彩色电视机所取代;“新三件”即家用空调、移动手机、家用汽车快速涌入寻常百姓家庭。

  耐用消费品科技水平不断提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造业逐步由弱变强。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日趋成熟,家具、家电和汽车类耐用消费品行业进入到一个比较成熟的发展阶段。越来越多的传统家具、家电和汽车类耐用消费品先后“触网”,智能空调、智能手机、智能汽车等耐用消费品科技水平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持续增强,产品竞争力和附加值显著提升。

  耐用品消费用得“更高端”:现今,家庭耐用消费品正向现代化、科技化、智能化迈进,各种款式新颖、快捷卫生、环保舒适的家电纷纷进入百姓家庭。人们对耐用消费品的高科技、体验感、智能化、便捷化等追求不断增强。尤其是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带动下,家电线上购物平台为居民家庭耐用品消费提供了更便捷、选择性更广、品类更丰富的购物环境,人们多层次、个性化的耐用品消费需求得以满足,耐用品消费用得“更高端”。

  基础设施跨越式发展

  行得“更方便”

  交通通信支出大幅增加:改革开放初期,由于贵阳交通设施不完善,交通工具匮乏,居民出行基本靠“走”,交通出行方式单一,城乡居民交通通信支出较少。1979年贵阳市镇居民人均交通通信支出为3.2元,1983年农村居民人均交通通信支出仅1.4元。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力度不断加大,贵阳交通运输业持续快速发展,城乡居民交通通信支出大幅增加。2018年贵阳市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为28250元,其中交通通信支出5091元,占比为18.0%,比1979年提高了17.0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为13164元,其中交通通信支出2775元,占比为21.1%,比1983年提高了20.5个百分点。

  交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改革开放以来,贵阳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进程突飞猛进,城市交通配套体系日益完善,交通运输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截止2018年,贵阳市境内公路里程达10372公里,比1957年的216公里增长了47.0倍。1991年贵阳市第一条高速公路通车,2015年实现县县通高速,2018年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已超过600公里。2014年贵广高铁开通运行,标志着贵阳迈进“高铁时代”;2018年底轨道交通1号线全线通车,贵阳正式迈进“轻轨时代”;1997年贵阳龙洞堡机场建成投用,2018年旅客吞吐量超过2000万人次。基础设施日趋完善,构建了高效便捷的现代立体交通体系,贵阳中国西部交通枢纽的区位优势愈加凸显。

  交通出行方式发生转变: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交通工具匮乏,交通体系不完善,居民出行基本靠“走”。改革开放以后,1980年贵阳市每百户城镇居民家庭自行车拥有量为34.5辆,农村家庭拥有量为27.0辆。90年代后,摩托车逐渐成为市民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1998年每百户城镇、农村居民家庭摩托车拥有量分别为3辆和101辆。进入二十一世纪,城市交通配套体系不断完善,2018年贵阳市私人车辆拥有量达136万辆,出租车、公交车、轻轨等多种出行方式也越来越便利。2018年贵阳市公共汽车营运车辆达2661辆,比1951年的10辆增长了265.1倍,客运量达51783万人次,出租汽车达10034辆。现今,在“共享经济”发展的背景下,网约车、共享单车等新兴出行方式,更好地解决了城市“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人们的交通出行方式趋于多元化,行得“更方便”。

  居住质量大幅提高

  住得“更舒适”

  居住质量不断提高:改革开放初期,城镇居民居住以公房为主,房屋建筑以平房、普通楼房为主,人均住房面积较小。1980年贵阳市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仅为5.6平方米;1983年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仅为12.2平方米。改革开放以后,贵阳市建立和完善了以经济适用住房为主的多层次城镇住房供应体系,通过建设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等措施,城乡居民居住条件和质量得到明显改善。2018年贵阳市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为37.5平方米,比1980年增长了5.7倍;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为52.1平方米,比1983年增长3.3倍。

  住房配套设施更加健全:新中国成立以来,贵阳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70年代土坯房、80年代砖混平房、90年代起楼房,到现在的高层住宅区、复式楼、花园洋房、豪华别墅,居民住房实现了从“有房住”到“优其居”的转变。近年来,随着贵阳城市道路、供水、供电、燃气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推进,居民主要饮用水来源从井水、泉水转变为经过净化处理的自来水,家庭能源使用从以煤为主转变为以电和天然气为主,清洁卫浴从旱厕转变为独用卫浴。截至2018年,贵阳市城乡居民住房通硬化路的比例达到99.9%和98.0%,管道供水入户比例分别达到99.7%和93.5%,卫生厕所拥有比例分别达97.2%和56.6%。

  居住环境明显改善:改革开放以来,贵阳坚持加大生态建设投入发展战略,先后获得“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国家森林城市”、“中国避暑之都”、“国家园林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和“国家卫生城市”等称号。2018年贵阳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1.2%,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3.0平方米,森林覆盖率达52.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7.8%。近年来,随着棚户区改造、老旧小区整治以及新建住房建设等一系列民生工程的推进,城乡住房条件和居住环境得到改善,居民幸福感和获得感得以提升,人民美好生活的愿景变为了现实。(记者 岳欢)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