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       城市远洋       |       原创      |       视频             直观中国       |      老外在贵州       |       热点专题       |      Hi,贵州!     
“农”墨重彩“丰”景好 ——贵州纵深推进农村产业革命
2020-09-15 09:51:32来源:贵州日报编辑:周文进责编:路晶森

  从陆运到海运,再从海运到空运,满载白萝卜的车队从贵州省毕节市威宁自治县中海社区蔬菜基地出发,于9月8日抵达迪拜。

  产自乌蒙山区的白萝卜,去年抢滩东南亚市场,今年闯进迪拜市场,到底有何独特之处?

  “气候环境好,蔬菜品质优。”威宁农投公司市场总监代海燕道出了打通迪拜市场的秘诀。截至9月8日,威宁40万亩蔬菜基地累计销售51.45万吨,销售金额8.3亿元。除满足本省市场需要,还远销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地区,以及重庆、福建、河南、山东等地。

  两年多来,贵州“农”墨重彩,纵深推进农村产业革命,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提供有力产业支撑。

  金秋时节,在广阔的田野上,产业革命硕果累累,“丰”景随处可见。

  一场革命激活农村发展“一池春水”

  8月中旬,贵州省辣椒产品在第五届贵州·遵义国际辣椒博览会上展示展销,与来自全国各地的辣椒产品一同争奇斗艳。

  9月上旬,水城猕猴桃、罗甸火龙果、威宁苹果等贵州精品水果集体亮相亚洲(广州)果蔬产业大会,向外界发出“甜蜜信号”。

  不管是作为东道主将全国特色产品“引进来”种植,还是运送优质特色农产品“走出去”售卖,无不释放着农村产业革命的红利,并不断打开新的局面。

  “来一场振兴农村经济的深刻的产业革命。”2018年2月8日,贵州省委书记孙志刚在省委农村工作会议上作出部署。

  专班化推进、项目化落实,12位省领导领衔推进12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贵州省各地因地制宜,紧扣“八要素”,落实“五个三”,推进思想观念、发展方式、工作作风“三个革命性转变”,加快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六个转变”。

  短短几年时间,贵州农村产业“小、散、弱”的特征大为改变。茶园面积700万亩,连续八年居全国第一;食用菌裂变式发展,跻身全国第一梯队;辣椒种植面积545万亩,产销全国第一;百香果从无到有,产业规模跻身全国前三……

  今年上半年,贵州遭遇新冠肺炎疫情和洪涝灾害,但全省农业生产总体稳定,第一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5%,12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培育发展,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有力支撑作用。

  农村产业革命唤醒了千年沉寂的土地,激活了农村发展的“一池春水”,正在深刻改变贵州。

  全产业链铸强优势产业“造血主轴”

  秋季刺梨遍地黄。近日,贵州省六盘水市水城县野钟乡的果农们忙得热火朝天,正不断地将新鲜采摘的刺梨送往贵州初好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的收购点。

  通过精深加工,刺梨鲜果可变成原浆、饮料、口服液等产品,需求大、销路好,果农们不仅不愁销路,还能卖上好价钱。“刺梨加不加工,差别太大了。”水城县野钟乡野钟村党支部书记詹胜岗感叹。

  从“散”到“聚”,从“单”到“全”。六盘水市刺梨产业通过全产业链打造、全要素链结合、全利益链联结,目前已有6个加工企业、创建6个自有品牌,向市场推出刺梨原汁、刺梨饮料、刺梨含片等系列产品。

  种好农作物仅仅是个开始。近年来,我省积极延长产业链、拓展价值链,通过扶持做大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发展新型农业和农村电商等系列举措,加快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成功实现一批又一批知名农产品品牌走向省内外。

  今年5月,农业农村部、财政部公布2020年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建设名单,“贵州朝天椒产业集群”榜上有名,这是全国唯一一个入选的辣椒产业集群。

  目前,贵州省正加快贵州朝天椒产业集群项目实施,强力推进辣椒标准化种植、加工企业升级、市场品牌建设、科技支撑、金融创新全产业链发展,实现从辣椒大省进阶为辣椒强省。

  系列深加工产品应运而生,产业发展实现“接二连三”。全产业链的延伸,将创造出源于第一产业、又高于第一产业的提质效应,发挥出更加强大的造血功能。

  利益联结唱响黔中大地“丰收之歌”

  立秋刚过,威宁自治县观风海镇塘房村蔬菜基地里的大白菜迎来丰收。砍菜、剥叶、装筐、上背,工人们熟练地操作着。这些蔬菜将被送到县城进行冷处理,随后销往广东。

  农产品丰收的背后,浸透着农人的汗水,换来的是幸福的生活。虽然烈日炎炎,但工人们干劲十足。“我是从邻近的斗古镇赶过来务工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基地供吃供住,每个月能赚到3000多元,挺好的。”工人周远芬说。

  今年,威宁打造标准化、规模化种植蔬菜基地共40万亩,其中有7万亩是按照“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发展模式打造的易地产业扶贫蔬菜基地。通过组织其他乡镇未脱贫劳动力、历年脱贫需要巩固的劳动力和易地扶贫搬迁贫困劳动力等,共1万人到基地务工,带动4.5万人口实现脱贫增收。

  在沿河自治县中寨镇志强村“白叶一号”茶叶基地,村民廖廷洋正忙着除草。过去,他从未想到过家乡的荒山会变成连片的茶园,更没想过以前靠种玉米、红薯糊口,现在能种茶领工资致富。

  这个转变源于浙江省安吉县黄杜村两年前送来的“白叶一号”茶苗,播下了志强村茶产业发展的种子。如今,该村茶产业已初见成效,利益联结全村170户729人。

  同时,中寨镇还引进江苏客商成立了贵州御锦农业旅游有限公司,连片种植“中黄3号”黄金茶3000亩,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通过土地流转分红和务工收入,使得更多农户从产业发展中受益。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突出农民主体地位,探索建立更加有效、更加长效的利益联结机制,一首让农民富起来的“丰收之歌”正在黔中大地唱响。(记者 刘蓝婴)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