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       城市远洋       |       原创      |       视频             直观中国       |      老外在贵州       |       热点专题       |      Hi,贵州!     
贵州:革命精神薪火传 踔厉风发再出发
2021-01-22 15:47:56来源:贵州日报编辑:罗淼责编:路晶森

  赤水河畔,山川秀美,人文厚重。在赤水市大同古镇狭长石板街道旁,有一栋上百年的老屋,往来的人都对这里保持着敬意,常有游客在此驻足,认真阅读墙上悬挂的文字介绍。这里就是中共赤(水)合(江)特别支部旧址。

  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共产党员梁业广等在赤水、合江一带从事革命活动,1929年12月,经中共泸县中心县委批准,将原中共合江特别支部委员会改建为中共赤水合江特别支部,下辖6个党小组,共有党员20人。这是贵州境内设立的第一个地方党组织。

  从此,党组织的活动在赤水就从未中断。新中国成立前,共产党人在这里抛头颅、洒热血,拯救人民于水火;新中国成立后,共产党人在这里艰苦奋斗,为人民谋幸福。

  峥嵘岁月,负重前行。一代又一代的共产党人前仆后继、无私奉献,为赤水的发展事业奋勇拼搏,同时也见证了赤水的历史变迁。

  今年90岁高龄、有72年党龄的赤水老党员张资德还记得,新中国成立前的赤水乱匪横行,民不聊生,看不见生活的希望。

  新中国成立前,“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人无三分银”是赤水的真实写照,地主、土豪、劣绅等势力对人民进行无休止的压榨和盘剥。

    新中国成立前,赤水境内无一条成形公路,由于经济水平、生产技术水平低,人们的住房几乎都是木房、土木房、土坯房。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为了摆脱贫困,赤水人民发扬长征精神,进行不懈的探索实践。修水渠、建水库、筑公路、坡改梯、修医院、建学校……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吹响了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冲锋号角。

  32万赤水人民向贫困宣战,赤水在脱贫攻坚中勇挑重担、啃下硬骨头,到2016年贫困发生率降至1.95%,成为全国首批、全省首个脱贫摘帽县(市)。2019年底,在档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的14.6%降至0。

  在党和政府的带领下,赤水市坚持“生态立市”战略,一张蓝图绘到底,走出了一条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绿色发展道路,成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把“两山”理论的梦想照进了现实。

  “出门靠走、通讯靠吼、防盗靠狗的贫困日子一去不复返!”“我们今年要大力发展冷水鱼、猕猴桃、矿泉水产业。是党的好政策让我们过上了好日子。”省级劳动模范、赤水市两河口镇黎明村党支部书记王廷科看到全村脱贫摘帽、村民逐渐走向富裕,倍感欣慰。

  多少年的期待,一朝梦圆。从设立贵州第一个地方党组织到脱贫摘帽,赤水用近90年蹚过了这条贫困的河流,实现了几代人民群众的夙愿。

  革命精神在赤水这片红色沃土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传承赓续。

  奋斗百年路,起航新征程。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赤水将红色基因根植在每一寸土地中,牢记嘱托、感恩奋进,以只争朝夕的奋斗姿态,续写不负新时代、不负历史和人民的新业绩、新华章。

  红色土地谱壮歌 黔北边城绽新姿

贵州:革命精神薪火传 踔厉风发再出发

赤水新貌 摄影 王怀茂 

  1929年12月,中共赤(水)合(江)特别支部成立。

  从此,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赤水这片红色土地上薪火相传,带领劳苦大众翻身得解放,带领人民群众脱贫奔小康。

  如今的赤水城乡面貌日新月异,群众的生产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

  两位老人眼中的生活之变

  走进赤水市大同古镇狭长的老街,清幽宁静,前来赶集的人们会在古镇的茶馆里喝盖碗茶,老人们坐在自家门前小憩,不时与过往的街坊唠唠家常……

  “现在老街人少了,好多人都在赤水市区买房子搬走了。现在赶集也是搬迁到镇里的新街上。”在古镇上的中共赤合特支旧址,付明芬老人向记者讲述古镇的变化。

   今年80岁的付明芬老人,一直居住在大同镇上,她是原中共赤水特支书记、1941年牺牲的烈士付方权的堂侄女。

  “我堂叔是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的,牺牲时他才21岁,那一年我刚出生。听我母亲讲,堂叔话不多,爱读书,他18岁就参加了革命。”付明芬回忆说。

  “赤水的变化大得很。年轻的时候,我去赤水城里要走一个多小时山路,还必须渡船过赤水河。现在路通了,还有公交车,十多分钟就能到赤水城区。”而让付明芬老人最开心的事情,就是外地的亲戚经常邀请去做客。“我现在去外地亲戚家玩,都是坐飞机。坐过好几次啦。”她还对记者说:“镇上生活困难的街坊,现在都有低保,衣食无忧。共产党好!”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今天的好日子!” 有72年党龄的90岁赤水老党员张资德老人,坚定地对记者说。

   这位老党员的眼中,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的这几年,赤水这座黔北边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解放前,我们住的是茅草屋,点的是桐油灯,吃不饱穿不暖。如今,你再看看赤水城,就是一座现代化的旅游城市。尤其是这些年的脱贫攻坚,让贫困农户过上了幸福生活,这就是我们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

   一位搬迁户眼中的身份之变

   清晨,赤水市天苑新城易地搬迁安置小区居民刘建华早早就将自己经营的超市大门打开营业。琳琅满目的商品吸引不少居民前来选购。

  2017年6月,刘建华一家六口人从长期镇华阳村瓦房组搬到天苑新城。这也让刘建华结束了在外15年的打工生涯,成为赤水市的新市民。

  “那时候是有家的地方没有收入,有收入的地方没有家。”当年,16岁的刘建华选择外出打工。聊到在外打工的经历,刘建华说,家中年迈的父母经常生病,土墙老屋又坐落在易滑坡地段。在外打工,心里时刻挂念家里。“想给家里人打个电话,要提前约时间,母亲要走上50多分钟才能到接电话的地方。”

  2017年4月13日,刘建华终生难忘的日子,他突然接到要易地搬迁到天苑新城的通知,“我当时流泪了,因为一家人终于要告别穷山沟的生活。”他决定留下来。

  搬进城以后,在社区党员干部的帮助下,刘建华在一家超市上班,靠着努力,他从保安做到片区经理。但刘建华还是想自己干,于是,就有了他开办的这间超市。

  “现在我爱人通过自学考取了会计证。今年我要好好经营自己的超市,努力让家人过上更好的日子。”今年36岁的刘建华满怀期待。

  数据显示,2016年以来,赤水市共建成28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

  有3644户14369人和刘建华一样,搬出大山住进新房,从村民变成市民。

贵州:革命精神薪火传 踔厉风发再出发

赤水市天台镇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 摄影 王茂祥

  一位村支书眼中的产业之变

  赤水市两河口乡黎明村,坐落在风景秀美的赤水大瀑布边上。然而,这里曾是赤水市有名的贫困村,守着丰富的竹木资源和独特的旅游资源,村里人一直过着穷日子。

  究其原因,省级劳模、黎明村党支部书记王廷科说,是当年没有一条通村公里,将村里的人和物牢牢禁锢在大山里。“2004年以前,由于没有公路,最边远的农户到镇上要走五六小时,很多老人一辈子没有到过赤水城,30多岁以上的光棍汉就有三四十个。”

  2002年,王廷科因早年经营竹材懂管理,而被村里推选为村党支部书记。要想富、先修路。王廷科深知制约村里发展的症结。

  说干就干。村民们被召集来商议修路事宜,因为是集资“众筹”,不少村民不支持。“足足开了9次群众会,才把大家思想工作做通。”

  然而,除了集资还有18万元缺口,村里实在想不出办法,王廷科一咬牙瞒着媳妇,将住房及两个门市拿去抵押贷款填上。第一条通村路终于建成。

  路通百通。村里的几千亩竹林一下被盘活,砍竹原料、挖竹笋,村民们忙得不亦乐乎,看着手中的钞票,脸上笑开了花。

  村里接下来又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王廷科先后到贵阳、四川、云南等地学习,回来带领农户发展猕猴桃1500亩。“是组织上多次安排我外出学习,开了眼界。”

  而再次到开阳县的学习,又让王廷科于2014年决定依托赤水大瀑布景区优势,发动88户农户入股乡村旅游公司开发漂流项目。这个名为“丹霞第一漂”的项目一启动就异常火爆,短短两个月盈利50万元。

  “这次动员大家发展旅游,只开了两次群众会。”王廷科说,群众思想解放了,村里产业发展的路子更宽广了。2020年,全村人均年收入达到1.8万元。

  “守住绿水青山,换来金山银山。今年,我们计划养殖冷水鱼20万斤、种植猕猴桃10万斤、生产矿泉水产值达1000万元以上。”王廷科说。

   如今,率先脱贫摘帽的赤水市,正按“四个不摘”总体要求,坚持把防贫作为巩固提升脱贫成效的一项重要任务,始终把保民生、保就业放在重要位置,探索完善防贫监测预警帮扶机制。“目前,前期纳入防贫监测的边缘户已全部实现脱困退出,未发生返贫和新的致贫。”赤水市扶贫办副主任夏成刚说。

  赤水人的“绿色银行”

  赤水拥有132.8万亩竹林,森林面积224万亩,森林覆盖率82.77%,良好的生态是赤水最宝贵的财富。

  这几天,赤水市葫市镇尖山村的村民们在竹林里忙着采挖冬笋。

  “这两年的冬笋价格比较高,这两天家家户户都在忙着挖笋呢。”村民王福银告诉记者,得益于国家对农民的扶持政策,他家的冬笋出土后才运出竹林,就有收购商上门收购。

  王福银说,冬笋挖出来就能卖个好价钱,大家挖笋的干劲很足。

贵州:革命精神薪火传 踔厉风发再出发

  黄金梨为百姓带来“真金白银” 张鹏 邹进 摄

  另一边,趁着天气回暖,葫市镇尖山村村民刘永清腰上挂着柴刀,和队友们一起进山砍竹。刘永清所在的砍伐队有13名队员,有的负责将楠竹砍倒,有的负责剔除枝丫,有的负责将一根根楠竹转运到公路边等待装车。

  “我们一天至少能砍楠竹30吨左右,砍伐队每人有300元的收入。”刘永清说,尖山村家家户户都有一片竹林,每年靠砍竹卖竹、挖笋卖笋能有四、五万元的收入    

       砍伐竹原料、卖冬笋是赤水农民“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赤水市坚持以工业化、现代化的理念抓农业,围绕山区、坝区产业结构调整,打造农业“十百千万”工程,发展金钗石斛达9.22万亩、培育丰产竹林110万亩、年出栏以乌骨鸡为主的家禽1000万羽、发展生态水产养殖3万亩,构建起“山上栽竹、林下养鸡、石上种药、水中养鱼”的山地特色高效农业产业体系,有力地带动了贫困群众脱贫增收。

  赤水充分挖掘生态优势,纵向围绕以竹笋、竹为原料的产业延伸产业链条;横向依托竹林资源拓展产业类型,积极探索林下种养产业经济、生态农业等发展模式。

  依托“十百千万”工程,把“竹、药、醋、鸡、酒”几大特色产业作为重点,持续推进农特产品精深加工。

  “让农民生产出的农产品变为工业原料,让农民成为工业‘第一车间’的产业工人,实现了赤水农特产品都能在工业园区精深加工,提高农特产品的附加值。”赤水市经开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副主任陈灼说。

  同时,赤水充分挖掘丹霞世界自然遗产地旅游资源潜力,推进“农旅、工旅、城旅、文旅、康旅”深度融合,打造“全域旅游、全景赤水”,成功创建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丹霞旅游区国家5A级景区,带动10万余人吃上旅游饭、发上旅游财,1.3万余名贫困群众依托旅游实现脱贫致富。

  大交通为赤水带来发展新格局

  城市建设,交通先行。

  关于交通,在赤水有这样一个故事:上世纪50年代,遵义地区召开的会议上,赤水县旺隆区的一个生产大队获奖一头耕牛,参会的大队干部带着这个“奖品”回赤水走了整整半个月。

  到了2013年,遵赤高速通车前,赤水到遵义都要“两头黑”,作为黔北距离贵阳最远的区县之一,没有什么比路对于赤水更让人刻骨铭心。

贵州:革命精神薪火传 踔厉风发再出发

赤水市蜿蜒曲折的通村路

  “从赤水到贵阳,要在路上歇一晚,那时是石子路,到贵阳抖得浑身痛,而且身上头发上积了一层灰。”回想上世纪80年代到贵阳念书时的经历,赤水市交通局建设中心主任吴正微感慨万千。已在交通部门工作15年的他,见证并经历了赤水市交通的日渐改善。

  “‘十三五’期间是赤水公路增速最快的,特别是2016年和2017年,足足增加了两千多公里。”吴正微说。

  2011年至2020年,全市新增公路里程3433.2公里,其中高速公路52.6公里,农村公路3380.6公里。硬化通村通组公路4087公里。基本形成外通内联、互通互联立体大交通格局。

  截至2020年,赤水全市公路总里程达到了5770公里,其中,城区道路51条95.03公里,高速公路52.6公里,国省干线公路331公里,农村公路5186.37公里。实现100%的行政村通硬化路和通农村客运目标,实现30户以上村民组100%通硬化路,公路密度为311.29公里/百平方公里和185.97公里/万人。

    赤水人深知“路通财通”的含义,付出了几代人的努力和汗水,才打通了外联川渝、内联黔中的大动脉。也为赤水产业项目发展、城市规划发展奠定条件。

  吴正微除了见证赤水交通的发展带来城市变迁,还见证了赤水城区蜕变国家卫生城市的过程。“我小时候,城区道路没有硬化,过往车辆经常会带起大片灰尘,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吴正微说。“我们第一栋电梯楼是富康大厦,第一栋20层以上的高楼是御水蓝天城。”说起城区的变化,吴正微如数家珍,随着交通路网的快速完善,赤水城区高楼像春笋般拔地而起,“街道也随着道路硬化、白改黑的实施而变得干净整洁,特别是新修了工业大道、文华大道以后,城区的面积也得到进一步扩展。”

  如今的赤水城区扩大至21平方公里,建成三十里河滨大道、严家河湿地公园、凤凰湿地等城市景观,成功创建国家级卫生城市,城乡面貌日新月异。

  【红色记忆】中共赤合特别支部

  在赤水市大同镇幽静的青石板街上,有一栋上百年的老房子,这里是贵州省第一个党的地方组织——中共赤(水)合(江)特别支部的旧址。

  旧址门头上悬挂着首任军事博物馆馆长贾若瑜将军亲笔提写的“赤合特支旧址”牌匾。推门而入,这是一栋具有典型的川南民居特色的木质串架结构建筑,临街门市楼上可作寝室,也可为茶室,可通过临街窗观察临街街上行人往来情况,门市后面有天井,紧靠天井有两间住房,住房下的密室可通往另一条街,能为党组织当年开展秘密活动提供条件。展厅内,陈列着当年赤水地下党组织相关介绍和武器等展品。

贵州:革命精神薪火传 踔厉风发再出发

少先队员在赤水河畔的丙安红军渡遗址缅怀先烈 摄影 喻德江 

    1927年冬,中共党员梁业广受中共川南特委派遣,在赤水、合江一带传播马列主义,开展地方党组织的筹建工作。1928年初春,中共合江特别委员会成立,梁业广任书记。随后,梁业广等人在赤水县城开办“文庙学校”和“平民夜校”,将革命道理寓于教学中,在传播文化知识的同时,向学生传播革命思想。1928年秋,梁业广等人在赤水兵工厂发展了一批进步青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这是在贵州省内发展的第一批共产党员。1929年12月,经中共泸县中心县委批准,将原中共合江特别委员会改建为中共赤(水)合(江)特别支部,马列主义在贵州省境内的第一颗种子在赤水落地生根。

  自中共赤合特别支部诞生后,赤水的革命活动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1933年10月,为了满足当时的斗争需求,中共赤合特别支部在赤水和合江分别改建了特别支部委员会。中共赤合特支建立至1949年赤水县解放的20年间,中共赤水地方组织虽经破坏、建立、再破坏、再建立等曲折发展过程,但革命历史并未间断,党的活动从未停止。

  1935年3月10日,特别支部委员会组织发动了著名的石顶山武装起义;抗日战争时期,先后在城乡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声势浩大的抗日救亡宣传活动。解放战争时期,围绕“反独裁、争民主和反饥饿、求生存”两大主题,在政治和经济领域同国民党赤水县当局开展斗争。发动群众“抗丁、抗粮、抗税、抗捐”,同时团结社会各界进步人士、进步力量,建立统一战线,建立“两面政权”和地方武装,开展对抗国民党赤水县当局“应变计划”“控枪”“控粮”及培训干部等工作。在中共赤水地下组织领导下,赤水县的革命活动蓬勃发展,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终于在1949年12月1日迎来了赤水的解放。

  硝烟早已散尽,惊心动魂的岁月已成历史,如今的赤水政通人和,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经过艰苦奋斗,带领赤水人民在贵州率先脱贫摘帽。现在又起航新征程,向百姓富生态美的多彩贵州新未来迈进。(记者 易正洋 尹长东 杨柳)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