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       城市远洋       |       原创      |       视频             直观中国       |      老外在贵州       |       热点专题       |      Hi,贵州!     
乌江渐成带动经济增长的“绿色引擎”
2021-05-31 09:27:48来源:贵州日报编辑:罗淼责编:石丽敏

  原标题:乌江渐成带动经济增长的“绿色引擎” “贵州第一河”之变

(中首)乌江渐成带动经济增长的“绿色引擎“ “贵州第一河”之变_fororder_1

花溪区镇山村,人水和谐布依寨 摄影 秦刚

  乌江,贵州第一大河,是贵州的母亲河。昔日群山阻隔、险流环绕带给人们深重的贫困,如今,绿水青山成为最大财富、最大优势和最大品牌,成为带动经济增长的绿色“引擎”。

  从激流险滩到高峡平湖,从水患频发到旱涝无虞,从生产凋敝到产业兴旺,从水土贫瘠到安居乐业。多年来,省委、省政府全力以赴,贵州水利人不懈努力,乌江流域开发、利用和保护力度持续加大,水利工程建设、水生态治理、水利扶贫扎实推进。

  生态之变 立足长远打造山水画廊

  乌江流域覆盖贵州7个市(州)47个县(市、区),承载了全省一半以上的人口和经济总量。过去,由于沿岸工业企业经营粗放、沿河网箱养殖超载、两岸污水处理滞后等原因,乌江一度成为“污江”。

  地处乌江南源三岔河上游的东风镇,曾是声名狼藉的黑煤窝。“河里流的是黑水,河底一层厚煤泥,到处都是黑乎乎的。”东风镇群众苦不堪言。彻底关停非法小煤窑,取缔土法炼锌、土法炼焦后,黑水不见了,烟尘消散了,东风镇成了名副其实的“江南水乡”。

  磷化工企业排污曾是乌江贵州段的主要污染源,受污染河段成了“牛奶河”,岩溶泉34号泉眼的污染源治理一度成为世界性难题。从2009年至今,贵州投入8.1亿元治理34号泉眼,实现了每小时1.2万立方米泉涌水全部收集处理和达标排放。除此之外,贵州在全国率先实施磷石膏“以渣定产”,即以今年产生的磷石膏量,决定明年的磷肥生产量,引导企业加快磷石膏资源综合利用。

  网箱养鱼曾在解决乌江沿岸居民生计问题方面发挥了阶段性作用,但长期过度养殖,导致部分流域水体发黑发臭。“过去江面上密密麻麻铺满网箱,人还没走到江边,就能闻到腥臭味。”遵义市马坪村村民刘昌炯说。

  2018年,贵州率先全流域取缔网箱养鱼,并全面落实长江十年禁渔等措施。同时,出台方案了推进生态渔业发展,帮助渔民转产上岸。

  在推进乌江水污染防治和水生态修复上,乌江流域各市(州)因地制宜,下足了功夫。毕节市实现全市134个建制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安顺市平坝区系统规划城区防洪及水环境综合治理,将臭水沟变成湿地公园;贵阳市在人口密集的主城区建设全下沉式污水处理厂,破解主城区污水处理难题……

  如今,乌江流域山清水秀,风景如画,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干流水质全面达到Ⅱ类标准。

  “乌江作为长江右岸最大支流,其生态环境保护事关中华民族发展大局。我们坚持从乌江生态系统整体性和流域系统性出发,追根溯源,系统治疗,实现了一江清水向东流。”省水利厅党组书记、厅长樊新中说。

  生活之变

  完善水网描绘幸福图景

  海雀,是彝语音译,意为“湖水灌注的地方”。传说,从前山上有3个山塘,水流绵延不绝,海雀村因此得名。然而,因过度开垦,水土流失严重,海雀井干河枯。

  与恶劣环境伴生的是极度贫困。海雀村一场前无古人的扶贫开发试验自此开启。

  在海雀展览馆,笔者见到了一份题为《赫章县有一万二千多户农民断粮,少数民族十分困难却无一人埋怨国家》的内参影印件。报道中提到的“苗族青年”王学方,如今已是69岁的老人。“当时山上光秃秃的,一吹大风都是沙,一下雨肥土就流走,种出的土豆只有鸡蛋大。水井也枯了,每天要走二三十分钟去挑水。”说起过去,王学方打开了话匣子,“后来,老支书文朝荣带领全村几百人,从1987年到1989年,在山坡种上了1万多亩华山松、马尾松。”

  如今,海雀村森林覆盖率已从5%提高到77.21%,山上郁郁葱葱,山下溪水淙淙。

  有了水,还要能留住水。贵州水利部门先后建设了海雀水库和海雀山塘。

  有了稳定的水保障,洗衣机、热水器、抽水马桶等现代化的设施,在海雀村变得稀松平常。

  在贵州,还有很多像海雀村一样因水重获新生。2016年以来,贵州已在乌江流域实施中小河流治理项目190个,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8700平方公里,流域水土流失面积、强度呈“双下降”趋势。

  在纳雍县潘家岩脚,贵州水利建设“一号工程”夹岩水利枢纽建设已进入收尾期。工程建成后,可解决90.03万亩农田灌溉问题,还将为毕节和遵义两市10个县(市、区)267万人提供生产生活用水。预计今年年底,工程将完成下闸蓄水并陆续供水。

  “十二五”以来,贵州已在乌江流域开工建设了黔中水利枢纽、夹岩水利枢纽等近270项工程,全部建成后,将增加库容43亿立方米、供水能力37亿立方米。届时,乌江流域生产生活、农业灌溉将实现用水无忧。

  此前,贵州已经在乌江建设了乌江渡、构皮滩、思林等6个梯级水电站,一方面充分开发了流域丰富的水能资源,带动地方经济快速发展。另一方面,增强区域水资源综合调配能力,既满足了用水需求,也保障了流域旱涝无虞。

  乌江水安全保障能力不断增强,流域各地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生猪养殖、水果种植、经济作物种植等步入“快车道”。

  理念之变

  共治共享赢得发展优势

  毕节市黔西县新仁苗族乡化屋村,原名“化屋基”,意为“悬崖下的村寨”。

  乌江北源六冲河与南源三岔河在此汇流,合为乌江蜿蜒而去。两岸悬崖峭壁如刀劈斧削,险峻壮美。

  护河员杨清鑫巡河结束,将清漂船停靠在江边。清漂船一侧,绑着一只小的蓝色铁皮船。这只小船,曾是杨清鑫的渔船。“我从18岁开始就在江上打鱼,干了20年。后来乌江禁捕,就改行做了护河员。我老婆现在也是护河员,跟我一起巡河。”杨清鑫说,“我的小渔船现在也成了清漂船,遇到水面窄的地方,大船开不过去,它就派上用场了。”对乌江而言,杨清鑫从索取者变成了回馈者。

  自全面推行河长制以来,贵州五级621名河长共护乌江,其中,省级河长由省委书记、省长共同担任。每年“贵州生态日”,省级河长带头巡河。各级河长履职尽责,各部门协调联动,乌江重现碧波清流。

  如今,乌江源百里画廊知名度不断提高,江畔旅游业开展得红红火火。

  古香古色的游船一字排开或穿行江中。在外打工的杨禹拥,看中了家乡的好山好水,回家做起游船生意。“现在乌江越来越美,生意也越来越好,今年从春节到现在收入超过了10万元,跟我一样回来的年轻人越来越多了!”杨禹拥说。

  毕节市旅游开发集团有限公司负责人安勇介绍,今年一季度,乌江源百里画廊景区已累计接待游客1万余人次,实现旅游收入77万余元,接近去年3个季度收入的总和。

  乌江流域的山乡巨变,是坚定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成功实践。贵州在这里率先走出了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贵州日报作者 陈晓磊 王伟康 黄锋)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