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       城市远洋       |       原创      |       视频             直观中国       |      老外在贵州       |       热点专题       |      Hi,贵州!     
大方县星宿乡:高寒山乡奔“富”记
2021-08-18 15:41:27来源:贵州日报编辑:罗淼责编:周经韬

  原标题:星宿乡靠山吃山,靠着发展特色产业成为了“绿富美”——高寒山乡奔“富”记

  很多村寨地处海拔1700米以上区域,山寒水冷,土地贫瘠,如何在乡村振兴上做好产业兴旺这篇大文章?

  近年来,作为贵州乡村振兴“十百千”工程的示范乡,毕节市大方县星宿乡“靠山吃山,吃山养山”,立足本地实际,发展天麻、方竹、生漆等特色产业。打“山水牌”、吃“绿色饭”、走“生态路”,星宿乡不仅为乡村振兴积累了一批优势农业产业,实现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也让高寒山村“绿富美”,迈向乡村振兴的步伐更加铿锵有力。

  天麻盘活林地资源

  8月10日,一场夜雨过后,星宿乡云峰村的王万军一大早便扛着锄头往自家背后的深山里走。他要去检查5月种植的林下天麻有没有被雨水冲毁。

  “还好,没受影响。”王万军沿着50余亩核心种植坡地转了几圈,终于松了口气。

  2007年,王万军回到老家,一次偶然的机会,参加了毕节市组织的返乡农民工创业技术培训,接触到天麻种植技术。

  “有公司提供种子和技术,还包回收,靠谱。”随即,王万军卖掉家中养的牛,投入天麻试种并获得成功。

  之后,在政府帮助下,王万军成立了丽军林下种植中药材专业合作社,流转500亩林地,轮作天麻200亩,并开展良品培育实验。

  10余年来,王万军在保持每年种植200亩天麻基础上,还自主研发出天麻种植产生的废料加工制成菌棒的技术,建立了平菇生产厂房,解决了每年上百万吨废料回收再利用的问题。

  如今,王万军的基地已发展成集制种、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小规模标准化特色产业园,每年产鲜天麻20多吨,鲜冬荪20多吨,鲜平菇十几吨,每年营收200余万元,基地也成了贵州省农业科学院、贵州省农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合作试验基地。

  方竹打造特色生态

  8月11日,星宿乡松树社区,几年前栽下的方竹已成林,一条新修的产业路盘桓其中。

  “再过半个月,这段通往山外的路就彻底打通,意味着这片林真正‘活’了。”松树社区党支部书记曾琴激动地说。

  过去,为摆脱困境,松树社区干部群众曾憋着一股劲。“辣椒、核桃、李子,啥都试过,不是种不活,就是不坐果。”曾琴无奈地说。

  松树社区土地破碎,山高坡陡,水源分布不均,加上设施薄弱,产业基础差。

  “如何发展?经过反复实地调查分析,我们发现,竹不仅耐旱,扎实的根系能有效防治滑坡、泥石流、水土流失等地质灾害,还能美化环境。而且竹子生长周期快,5年后就可采摘竹笋,经济效益高。”曾琴说。

  答案有了,就从适宜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满山竹林入手,发展竹产业。

  2013年,松树社区成立专业合作,从桐梓县引进种苗,流转荒坡土地,推进方竹基地建设。

  目前,松树社区共种植方竹2000亩,每亩可产鲜竹笋400公斤,合作社按每公斤6元保底回收,带动当地农户增收300万元。

  如今,油杉河景区的成功开发,带动位于景区周边的松树社区发展了不少农家乐。曾琴对全村的发展有了新打算:“我们将以方竹产业为主导,依托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多元化的特色产业,让生态资产转化为富民产业。”

  生漆采收助农增收

  8月12日,星宿乡麻岭村漆树林里,当地农户正在漆树上攀上爬下,提着漆桶割漆、收漆。

  “地方特色产业发展潜力巨大,我们一直致力于挖掘和利用本地优势资源,转化为发展优势。”麻岭村驻村第一书记金安华说。

  星宿乡境内漆树资源丰富,目前全乡约有漆树90多万棵,每年能采割漆树约10万棵,产漆3万公斤。生漆市价每公斤300多元,产值可达1000万元。

  一直以来,漆树一直是当地农户的经济来源。麻岭村麻岭组的娄成才和妻子是当地有名的夫妻“双漆匠”。每年,仅在3个多月的采漆期,两人就能挣7万多元。

  “下一步,麻岭村将进一步提高漆树种植、管理、采割水平,促进全村漆树产业发展。同时,加大漆器开发、漆树木材深加工、漆蜡油等产业链的延伸。”金安华说。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基础。

  “星宿乡将因地制宜,深耕特色,打造城乡休闲、自然景观、民俗文化、农家民宿等发展乡村旅游,推进产业、就业两业兴旺。”谈及未来,星宿乡党委书记彭红鹰信心满满。(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刘莹 吴采丽 刘蓝婴)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