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新兴产业看贵州】习酒窖藏1988见证贵州改革开放四十年系列报道 六盘水从江南煤都到中国凉都的华丽转身
国际在线贵州频道消息:8月初,炎炎夏日,全国多数地方进入蒸笼桑拿模式。但在夏季平均气温只有19°的六盘水,人们正尽情地享受着那里的凉爽、舒适和清新。全国各地的游客一波接着一波地赶往六盘水避暑消夏。
近年来,六盘水市积极谋求城市转型升级,提出“走稳走好走快山地特色产业生态路、现代农业路、健康旅游路、城乡一体路‘四条新路’”; 大力推动旅游业的发展,并提出“狠抓特色旅游业转型升级推动旅游业从高速增长转向优质发展。”
因煤而兴的六盘水,如今正以“中国凉都”城市品牌声名远播。这一切,无疑是六盘水建市四十年城市转型升级的成果体现。
因煤而兴 六盘水市在三线建设中应运而生
1978年建市前,六盘水因山高坡陡,沟深水恶、交通闭塞,一直被视为“漳蛮之邦,化外之地”,是中国西部最为贫困的地区之一,森林覆盖率只有7.55%,石漠化面积近半,水土流失面积达八成以上。 “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人无三分银”是这里的真实写照。
1965年,随着三线建设的启动,六盘水煤炭基地建设全面展开,中央在六盘水的投资主要集中在能源、铁路、冶金等方面。六盘水煤炭基地作为三线建设的代表作,为西南三线建设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一位社会学家称:攀钢建设、成昆铁路建设,贵州六盘水煤炭基地建设,影响当地及辐射区2000万人的命运,它使西南荒塞地区整整进步了50年。
三线建设是六盘水开发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它改变了六盘水的生产力布局和社会经济结构,使六盘水市经济、社会面貌发生了历史性的深刻变化。
三线建设对六盘水工业基础的形成和经济社会的发展起了决定性作用,大批三线企业的建成投产,提高了六盘水在贵州经济格局中的地位,“江南煤都”开始叫响全国。
有人总结,三线建设在六盘水至少取得了五大成就:
一是初步建成以六盘水为枢纽的交通网络,形成辐射全国的交通大动脉,运输条件大为改善。
二是奠定了六盘水规模工业基础,经济实力大为增强。
三是增强了六盘水的科技实力。科技大军开创了六盘水经济建设的新局面,促进了社会进步。
四是促进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带动民族地区工农、交通、文教卫生、科技等事业的发展,增强了民族地区的经济实力,对巩固民族团结、发展民族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五是三线精神成为激励六盘水广大干部群众振兴六盘水,从根本上改变六盘水贫穷落后面貌的重要精神财富。
独特的战略地理位置,优越的煤炭富集资源让国家从建设煤炭基地、支援工业建设理念出发,将当时的六枝特区、盘县特区、水城特区组合成一个地级市编制,取三个特区的第一个字为市名,六盘水市由此诞生。
六盘水市自1978年建市以来,因为三线建设打下的良好基础,公路、铁路、水路、航空立体交通网络陆续建成,为今天的六盘水转型升级、提速发展卯足了后劲。
从江南煤都到靓丽凉都 六盘水正华丽转身
建市初期,六盘水市是国家重点建设的60个资源型城市之一。建市以来,六盘水市主要以发展煤炭、能源、钢铁、装备制造、建材等产业为主,有“江南煤都”之称。
然而,因煤碳开采的粗放性,对六盘水河流、环境的污染十分严重。那时的六盘水,旅游业近乎空白,给人的印象是黑、脏、乱、差,人们只知道这里是中国的煤都,只知道六盘水是一个“黑色的城市”,一个“煤灰飞扬的城市”,加之环保设备不完备,造成大量二氧化硫排放,一下雨就变成酸雨。在全国酸雨城市中,六盘水曾经位列全国之首,登上国家环保总局黑名单。
为了改变“黑、大、傻、粗”形象,六盘水在改革开放战略中,规划出一系列具有长远战略转型意义的发展目标,不断延伸和完善产业链,在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同时,优化发展壮大特色轻工业,培育新兴绿色、循环、低碳经济。
在资源型城市转型升级中,大力推进“煤电+”一体化发展;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旅游装备制造业;推动形成产业集群。
在招商引资上,着力打造六盘水品牌,按照绿色经济“四型十五种”产业编项目、引项目、建项目,将附加值高、发展潜力大、技术领先的产业引进落地。
在对外开放上,六盘水深度融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贵州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优化投资贸易便利化环境,不断加强与东盟国家之间的经贸往来和合作。
在“循环经济”发展上,六盘水抓住转型契机,以凉爽的气候环境为卖点,着力打造特色旅游。2005年8月,六盘水市被中国气象学会授予“中国凉都”称号,成为全国首个以气候资源命名的城市。六盘水市紧紧抓住这一良好发展机遇,不断深化转型理念,借助消夏文化节等载体,以凉爽的气候环境为卖点,着力打造“中国凉都”特色旅游。
六盘水境内风光旖旎,旅游资源丰富,民族文化浓郁,六盘水依托独特的气候优势、壮美的自然景观、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浓郁的民俗风情,在全市范围内倾力打造集“峰丛湿地城市”、“凉爽舒适城市”、“休闲运动城市”、“美食购物城市”于一体的“中国特色休闲旅游城市”。
如今,六盘水已经成为一座集实力、魅力、活力、文明、幸福为一体的旅游城市,多次被评为“中国十大避暑旅游城市”、“全国十佳绿色环保标志城市”称号。
2017年,六盘水市区空气优良率全年达到100%,接待游客突破3000万人次,旅游收入突破200亿元,分别增长57%和60%以上,增幅均为贵州省第一,实现了由“江南煤都”向“中国凉都”的华丽转身。
如今六盘水,游客蜂拥而来,旅游业持续井喷。
转型发展给六盘水城市建设带来巨变
作为贵州省第一个全国地级试点城市,在转型升级发展建设过程中,六盘水全面启动“多规合一”城市建设试点工作,实现了市、县、乡、村建设规划的全覆盖。
这几年,六盘水的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尤其是市容市貌的巨大变化,让市民切实体会到城市快速发展带给他们的红利,老百姓的获得感日益强烈。
如今,无论是市中心城区,还是德乌、双水、红桥、董地、水月等外延城区一体化建设;无论中心城区的高楼建筑还是四通八达的城区交通网络,用六盘水市民的话说,真可谓既养眼又便捷,是“中国凉都”唱响神州大地的最好明片。
外环快线、康乐南路、麒麟北路、红桥隧道、红桥东路等市区道路相继建成通车,钟山、水城、红桥互联互通路网的串连、优化,让六盘水城区变大了。
三湖三池、水城河、锦绣地下商城、地下综合管廊、凉都大剧院、万达广场、凉都体育馆、水城古镇、凤凰山城市综合体等建成投用,让这座城市增色不少。
2017年,六盘水市在全省率先实现所有县区省级以上文明城市全覆盖,创建全国文明村镇4个、全省文明乡镇25个、全省文明村35个,20个民族村寨被命名为省级特色民族村寨,六枝特区落别乡牛角村获2017年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为全面推进六盘水市森林城市和海绵城市建设夯实了基础。
转型发展为六盘水勾勒美好未来
目前,六盘水正努力实现五个突破,开辟转型发展新路。
一是在基础设施建设上求突破。六盘水市正大力构建连通内外、覆盖城乡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加快推进快速铁路、高速公路建设,实现通江达海快捷大通道,形成城乡互联互通。大力构建数据融合安全运行的信息基础设施网络,加快基础数据库、云计算平台、城市公共信息平台建设,推进智慧城市建设。
二是在大健康产业发展上求突破。六盘水市提出全力打造大健康旅游目的地城市,立足六盘水独特气候、富集资源、良好生态、多元文化优势,加大“中国凉都”品牌宣传力度,加快发展避暑纳凉、休闲度假、康体健身 、户外体验等旅游新业态,全力打造生态绿色、养心养身健康之城。大力培育大健康产业集群。
三是在循环经济发展上求突破。加强清洁能源推广利用,重点在煤层气、页岩气开采上下功夫。积极推广天然气、太阳能等洁能源使用。
四是在生态环境建设上求突破。全民叫响“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美丽凉都拒绝污染”新口号,全力实施“绿色六盘水”三年行动计划,守住山上、天上、水上、地上四条底线,实现天蓝、地绿、水清、气净,让六盘水成为游客的世外桃源、美丽天堂。
五是在统筹城乡发展上求突破。全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统筹推进钟山、水城、红桥以及市中心、六枝、盘州两个“三地同城化”发展。集中力量打造一批美丽乡村,让六盘水的美丽乡村处处可见,以此提升美丽凉都新形象。
同时,六盘水面向未来夯实转型升级的三个基础。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的历史时期,六盘水正面向未来打牢三个基础。
六盘水地处贵州西部,位于川、滇、黔、桂四省(区)结合部,六盘水将打牢“通江达海”交通网络基础,让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六盘水作为贵州省唯一被定位为“西电东送”电煤基地和“黔煤外运”基地地区,是全国水电和火电建设成本最低的地区之一。六盘水将继续打牢煤电开发、风电开发基础。
六盘水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且独具特色。是集喀斯特景观、人文景观、民族风情和探险、避暑为一体的旅游胜地,六盘水为此提出,打牢“中国凉都”品牌宣传基础。
六盘水旅游资源丰富,山地旅游是篇大文章,搞好山地旅游,无疑将使六盘水实现转型多元化。
六盘水境内奇山秀水遍布,喀斯特景观独领风骚,风景漂流、峡谷河段随处可见,温泉、森林、草场众多。
目前,六盘水全市拥有30多个省级风景名胜区、3个省级自然保护区、1个国家森林公园、2个国家湿地公园。较有影响的景点包括:“三池三湖”景区,三个滑雪场景点、六枝梭戛苗族风情文化景区、夜郎牂牁江景区、月亮河布依民族风情景区、盘县古银杏风景名胜区、大洞竹海风景名胜区、盘县乌蒙大草原风景名胜区,哒啦仙谷、娘娘山等景区,水城野玉海风景区,天生桥景区,月照溶岩盆地景区、杨梅林场、茶园及玉舍森林公园等等。此外,六盘水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节庆活动加上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的自然气候优势,无疑为游客休闲度假提供了良好的目的地。
近年来,六盘水每年举办的消夏文化节、滑雪文化节、夏季国际马拉松等赛事,让六盘水的知名度远播国内外,游客每年都成倍增长。
自1978年建市以来,六盘水的发展速度惊人,尤其是近两年,经济增长名列贵州省前列。2017年,六盘水完成生产总值1461.71亿元,同比增长11.1%。
如今六盘水,依然是“西电东送”电煤基地和“黔煤外运”基地,是全国水电和火电建设成本最低的地区之一。但走进六盘水,看到的不再是“黑大粗”,取而代之的是“三湖三池”旖旎风光。是被梅花山、野玉海、大河堡、月照养生谷……环绕的现代化城市。是被众多来了不想走,走了还想来的游客惦记、牵挂的“中国凉都”。昔日的“江南煤都”、“西部钢城”已经实现华丽转身。(文 何维江)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