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在线贵州报道:近年来,贵州省六盘水市大力传承弘扬“三线”精神,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在乡村振兴上开新局,在实施数字经济战略上抢新机,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出新绩,努力开创百姓富、生态美的多彩贵州新未来。
1965年,在党中央“好人好马上三线、备战备荒为人民”的号召下,十万建设大军从城市来到乡村,从繁华地区来到荒芜之地,与六盘水人民携手创业,在乌蒙山腹地建起了六盘水这座现代化的工业城市。
通过“三线”建设,六盘水从“不毛之地”成为贵州工业化的先驱,催生了“江南煤都”,孕育了“十里钢城”,为六盘水的发展奠定了丰富的物质基础,累计为国家贡献13.6亿吨煤、5600亿度电、6600万吨钢材和1.21亿吨水泥。
回忆初到六盘水的景象,当初的三线建设者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苦。“那时虽然苦,但精气神却很足。”在前水钢总工程师黄震泽的回忆里,最难忘的仍然是生产现场激动人心的时刻,“1968年11月,我跟随鞍钢支援水钢建设大军来到六盘水,从平整土地建设厂房到正式投产,只用了短短的时间。”
正是有了这种钢铁般的革命意志和忘我拼搏的奋斗精神,10万大军在荒山野岭从零起步,创造了令人惊叹的速度和成果,大片的荒地建起生产厂房,延绵的大山铺就铁路公路,荒芜的山区变得人声鼎沸,建成盘江、水矿、六枝工矿、水钢等一大批大型骨干企业,形成了以煤炭、电力、钢铁为主的工业体系,成为中国南方重要能源、原材料基地和“西电东送”主战场。
“三线”建设在创造巨额物质财富的同时,也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那就是“听党指挥、服从大局,战天斗地、艰苦创业,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五湖四海、开放包容,无私奉献、无怨无悔”的“三线精神”。三线建设者们服从中央调遣,不讲条件、不顾个人困难,打起背包就出发,奔赴“三线”练兵场,广大职工不怕苦、不怕累,发扬了艰苦奋斗的奉献精神,攻克一个个难关,创造了一个个奇迹。
面对自然条件恶劣和困难重重的严峻挑战,“三线”建设者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拓荒精神,抢晴天、战雨天,主动争、主动闯、主动干,在短短时间内推动矿井建成投产、隧洞建成通车、生产线建成运营。
“没有‘三线’建设就没有六盘水,没有一代代‘三线’人的艰苦创业,就没有今天幸福美好的新生活。”杨建华、徐春刚、彭海泉、汤群、黄震泽等老“三线人”,经常受邀到学校、机关、军营、社区讲述“三线”建设的故事。
在谈到如何继承和发扬“三线”精神时,六盘水市委书记李刚说:“要把珍贵的‘三线’精神挖掘好、传承好,从‘三线’建设者的艰苦奋斗史中汲取精神力量,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幸福六盘水的康庄大道上砥砺前行。”(文 李曼)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