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在线贵州报道(记者 杨云):“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这是对‘三线精神’的高度概括,也是我们应该大力弘扬的民族精神、奋斗精神。”6月28日,在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都匀市参观都匀三线建设博物馆的党员万丽说。
20世纪60年代开始的“三线”建设,掀起持续16年之久的工业、交通建设大潮,深刻改变了贵州的战略地位、交通格局和经济基础,20余万援建大军在贵州书写着“好人好马上三线”的奋斗故事。
地处中国西南的贵州工业基础薄弱,工业化起步晚,得益于国家“三线”建设战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从1964年到1976年,贵州逐步形成遵义航天工业(061基地)、安顺航空工业(011基地)、都匀凯里电子工业(083)的国防科技工业格局,“因煤而生”的六盘水,成为西南地区煤炭资源重镇。贵州“三线”建设事业,得到来自全国20多个省、市的100多家一二线企业支持及其20万职工与科技人员援助。
“三线”建设接近尾声的1978年,贵州获得国家统一调度建设的机械、电子、冶金、煤炭等大中型“三线”项目200多个,地方配套建设小型项目1000多个,一举改变了贵州工业面貌。截至2021年5月,贵州已形成基础能源、现代化工、先进装备制造、大数据电子信息、优质烟酒等十大工业产业集群,经历改革与转型,深嵌“三线”基因的首钢水钢、盘江煤电、贵州钢绳、振华集团、航天电器、中航黎阳动力等企业,正在为贵州经济高质量发展做出重大贡献。
在“三线”建设者苦干实干精神感召下,建设地百姓也积极投身矿区建设。据贵州1965年的统计数据,当时六盘水亦工亦农的“农民工”占到了矿区职工总人数的46%。“我们这一代人的青春都奉献在‘三线’项目的建设中,如今我们的后代,大部分也在水钢各岗位工作。”六盘水市“三线”建设者陈才说。
“信念坚定,服从大局,讲忠诚;艰苦创业,勇于创新,敢担当;团结协作,无私无畏,勇奉献是当年投身‘三线’建设的人们的精神信仰。”“三线”建设者、首钢水钢(集团)公司退休干部徐春刚表示。
在当时极端困难的经济和自然条件下,“三线”建设者们把青春献给祖国大后方,留下了十分宝贵的精神财富。如今,“三线精神”与遵义会议精神、新时代贵州精神一起,构成贵州在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精神谱系的主要脉络,已成为当前贵州各地党史学习教育的红色内容。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