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       城市远洋       |       原创      |       视频             直观中国       |      老外在贵州       |       热点专题       |      Hi,贵州!     
贵州贵阳花溪区驻村工作队助力富民兴村—— 整合资源力量 发展“三色”产业
2021-08-17 13:58:48来源:农民日报编辑:罗淼责编:周经韬

贵州贵阳花溪区驻村工作队助力富民兴村—— 整合资源力量 发展“三色”产业

驻村干部在察看辣椒长势 杨秀平 摄

  盛夏时节,走进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久安乡,处处呈现出喷薄而出的强劲力量,蒸蒸日上的好日子,映射在村民恬然的笑脸上,流淌在他们幸福的言语间。生产生活环境今夕的鲜明对比,产业强村日新月异,乡村振兴秣马厉兵,步履铿锵。这一切,与身穿“绿马甲”的驻村工作队密不可分。

  据悉,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关键时刻,贵阳市花溪区久安乡打通村入驻了一支政治过硬、能力过硬、作风过硬的乡村振兴驻村工作队。他们身穿绿马甲、心怀民生事,选派到位后,与打通村党支部迅速凝聚共识、形成合力,整合资源力量,发展“三色”产业,走出一条“党建引领、产业兴旺、农业增效、农民致富”的乡村振兴发展之路。

  打通“销售路”——

  白色产业愈加“菇”舞人心

  “通过脱贫攻坚打下的基础,村支‘两委’有了带头人,党支部增强了向心力和战斗力,猴头菇产业发展良好,成为了村里的支柱产业之一,但因销售难题,一直制约着扩大规模。”身穿“绿马甲”的打通村现任驻村工作队队长、第一书记佘传金向记者介绍道。

  据了解,2015年7月,打通村成立了村集体经济组织“贵阳花溪久安打通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充分利用当地空气优良、无污染、森林覆盖率高等优势,大力发展林下猴头菇种植。

  但由于核心技术人员的离开和合作社人员思想不统一等诸多因素,导致猴头菇种植一度陷入了停滞状态。2019年3月,上一批驻村工作队进驻打通村,得知村里曾经发展过猴头菇种植后,又深入实际摸情况,决定帮助打通村重新打造猴头菇种植产业,引进新的技术单位合作,共建食用菌基地,通过“支部+合作社+农户(贫困户)”的模式,吸纳村民入社,入股社员包括77户村民和12户贫困户(已脱贫),共享产业发展成果。

  乡村振兴,产业振兴是基础。佘传金入驻打通村第一天起,就对“猴头菇”这个产业“关爱有加”,每天都到基地查看猴头菇种植情况,并在拓宽销售渠道上想尽办法,与乡、村两级干部、驻村队员一起,带头在朋友圈宣传推广打通猴头菇和系列产品,热情地介绍身边朋友购买,两个月内帮助打通村销售猴头菇近1000斤。佘传金介绍说,下一步将与农产品产销公司深入洽谈,帮助基地进一步稳定销路,做大做强猴头菇产业。

  打通“致富路”——

  红色产业奔向“莓”好生活

  走进打通村草莓种植基地,烈日下村民们正在抢抓工期平整土地、修建大棚和相关配套设施,确保在8月份前开始新一轮的草莓育苗,到处都是一派繁忙景象。

  据悉,为进一步优化产业发展路子,“绿马甲”们依托打通村群众自发种植草莓的产业基础,利用游鱼河沿岸的肥沃土质,引进筑南商贸公司,建立“公司+村集体+合作社+农户”四级联动机制,打造“花小莓”茫居谷生态草莓示范基地,不仅丰富了当地的农产品,还引导村民在周边办起了农家乐,给前来游玩的游客们提供了丰富的休闲体验,有效促进了农旅融合发展。

  据介绍,在发展草莓产业过程中,村“两委”和驻村干部们耐心细致做群众工作,多次召开党员大会、村民代表大会、坝坝会,让群众统一思想认识,支持配合基地建设。特别是在流转土地的过程中,“绿马甲”们与村“两委”干部连续奋战,不分白天黑夜,挨家挨户宣传动员。

  在66户村民支持配合和各方共同努力下,村委会与筑南商贸公司顺利签订土地流转合同,并最大限度争取村民和村集体的利益。通过建立草莓基地,村委会每年获得5万元集体收入,村民们也得到了土地流转费用,还优先在草莓基地务工获取报酬。

  佘传金说:“我们驻村的初衷,就是帮助老百姓谋发展、办实事、解难题。”他和驻村队员们持续奔忙在打通村的农户家时,没有半句怨言,面对群众的执拗和不理解时,没有丝毫烦躁,始终带领群众算好“经济账”,做发展产业、增收致富的“明白人”。

  打通“连心路”——

  绿色产业“蔬”写幸福篇章

  小暑刚过,“绿马甲”们正带领农户们在蔬菜基地里忙活不停,覆盖农膜、移栽菜苗、施肥翻地,清爽翠绿的蔬菜整齐地排列在田垄间,菜农们一个个脸上满带笑容的田间穿梭。

  “以前我们这里条件不好,很多土地都是闲置的,现在村里基础设施有了很大的改善,大多数土地都种了生态有机蔬菜,荒废的土地也得到了充分利用。”打通村支部书记熊庆果高兴地说道。

  据悉,位于二级水源保护区的打通村,为充分利用生态资源禀赋,扬长避短发展绿色产业,发动百余户村民种植红汗菜、茄子、黄瓜、辣椒、折耳根、蒜苗等生态蔬菜200余亩。同时,“绿马甲”们和村“两委”干部积极整合资源,到市财政局协调资金,修建蔬菜基地的沟渠2400米,硬化机耕道1500米,方便群众生活和农产品生产运输,仅种植蔬菜收入平均可达到2万元/亩/年。

  与此同时,驻村队员们还经常与老百姓促膝长谈,鼓励他们扩大种植面积,并邀请市、区农技专家精准指导,推动形成绿色产业、集约产业。目前,打通村出产的绿色有机蔬菜主要是在临近的生鲜超市和石板农产品物流园销售,同时也会有游客实地采摘、体验生活,“小蔬菜”正在逐步成为村民致富的“大产业”。

  梓木花开漫山野,青山悠悠绿水流。打通村发展一菌一果一蔬“三色”产业背后,既是佘传金等“绿马甲”们与村党支部携手推进富民兴村的生动写照,也是新一轮驻村干部勠力同心、接续奋斗的生动缩影。(符爱波 谭森亮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刘久锋)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