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       城市远洋       |       原创      |       视频             直观中国       |      老外在贵州       |       热点专题       |      Hi,贵州!     
贵州多措并举开展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
2022-03-07 18:11:33来源:贵州日报编辑:罗淼责编:李胜兰

  原标题: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地球家园——贵州多措并举开展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野生动植物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维系着地球生态系统能量和物质循环,是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的重要基础。保护好野生动植物,对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生物安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等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贵州是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是中国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截至目前,全省已查明有野生动物11442种、维管束植物8612种,野生动物物种数居全国第三位,野生植物物种数居全国第四位。拥有黔金丝猴、黑叶猴、黑颈鹤、林麝、白冠长尾雉、银杉、珙桐、梵净山冷杉、贵州苏铁、辐花苣苔、单性木兰、贵州金花茶等珍稀濒危动植物。近年来,全省林业系统全力推动野生动植物保护,各项工作得到有序推进,初步取得了一定成效。

  制度建设逐步健全完善。先后出台了《贵州省“十四五”野生动植物保护规划》《关于发布陆生野生动物禁猎区禁猎期的通告》《贵州省陆生野生保护动物造成公民人身财产损害补偿办法》等,强化了顶层设计,明确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思路和战略愿景,规范了野生动物猎捕等工作。目前,正在有序推进《贵州省陆生野生动物保护条例》立法和《贵州省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规划》编制工作,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

  严厉打击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行为。全省各级林业部门与相关部门密切协作,开展了“清风行动”“绿盾行动”等专项执法行动。2021年,省林业局与省农业农村厅、省委政法委、省公安厅、省交通厅、省委网信办、省市场监管局、贵阳海关、省邮政管理局等部门联合发文,建立了野生动植物违法犯罪打击整治工作厅际联席会议制度,严厉打击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违法犯罪行为,坚决遏制野生动植物及其制品非法贸易。

  依托各类自然保护地开展野生动植物就地保护。截至2021年3月,全省有自然保护地318个,总面积为3438.9万亩。下一步,贵州还将持续推进自然保护地优化整合,着力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推动野生动植物资源就地保护。

  构建全省野生动物收容救护体系和疫源疫病监测体系。全省各市(州)采用委托或者购买服务等方式明确了野生动物收容救护机构,截至目前,全省共有野生动物收容救护机构15家。同时,全省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体系也初具规模,全省共设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16个。还组织编印了《贵州省突发重大陆生野生动物疫情防控应急预案》等,为科学处置野生动物疫情提供保障。

  构建野生植物迁地保育体系。从2018年开始,我省就开始系统性推动全省野生植物迁地保育基地建设,构建以综合植物园为主体,专类植物园、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育基地为补充的全省野生植物迁地保护体系。目前启动了贵州中亚热带高原珍稀植物园升级改造和黔东南植物园等5个新建综合植物园(中心)的建设,同步组织开展物种收集和保存。构建了以贵州林科院树木园为代表的专类植物园(树木园),收集保存珍稀木本植物种质资源。推进全省极小种群野生植物迁地保育体系建设,组织开展银杉、白花兜兰、峨眉含笑、单性木兰、峨眉拟单性木兰等极小种群物种迁地保育。

  组织开展各项资源调查。省林业局依托贵州大学等技术力量支撑,顺利完成了全省第二次陆生野生动、植物资源调查、全省兰科植物资源调查。其中,在植物调查中,发布植物新种4种,贵州省首次记录植物31种。在兰科植物调查中,发布贵州省新记录兰科植物23种,隶属19属,包括5个新记录属。同时,持续开展科普宣教活动。全省各地充分利用“世界野生动植物日”等重要时间节点,应用“传统媒体+新媒体”的方式,多形式多层次地组织开展主题宣传和野生动植物保护进校园、进社区、进保护区活动,普及保护知识和相关法律法规。

  下一步,贵州省还将深入推进野生动植物保护,在全面分析全省野生动植物保护状况和存在主要问题的基础上,科学布局野生动植物保护、科研监测、公众教育等工程,提高贵州省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能力,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野生动植物保护体系,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方春英)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