湄江之畔,一片秀美灵动的土地。这里既有云贵高原的纯朴,又有江南水乡的灵动,独特的风物成就了具有“黔北小江南”之称的贵州省遵义市湄潭县。
“走,到湄潭当农民去!”这句口号在黔北大地上广为流传。
近年来,贵州省遵义市湄潭县依托自身生态和资源禀赋,聚焦“生态美环境优、生产美产业强、生活美百姓富”,在发展县域经济和产业振兴、推进乡村建设、提升乡风文明、推进改革试验、人才队伍建设上作示范,全力打造乡村振兴的贵州样板。
环境美,让乡村更加宜居
漫步在兴隆镇龙凤村田家沟,可以看见山上茶园与森林相间,山下竹园与湖水辉映,黔北民居依山环湖而建,廊桥水榭景观优雅自然。无论从哪个角度望去,都是一幅自然和谐而又不失灵动的美丽乡村画卷。
曾经,田家沟还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小山村。“曾有人这样描述:田家沟,几大湾,十年就有九年干,顿顿红薯苞谷饭,吃水要翻几座山,男的只愿往外走,姑娘不愿嫁进山……”龙凤村党支部书记伍荣明坦言,“当年,老百姓的日子过得非常清苦。如今村里大变样,多亏了多年来持续不断的新农村建设。”
2004年,遵义市在全市14个县(市、区)广泛开展以“富在农家,学在农家,乐在农家,美在农家”为主要内容的“四在农家”创建活动,许多像田家沟一样的湄潭小山村迎来了转变的契机。
“从那时起,湄潭就开始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一干就是十多年。”湄潭县委宣传部副部长瞿欣含介绍,湄潭人用十多年时间,磨穿了“穷山沟”“脏乱差”的屏障,绘画了一幅幅美丽乡村画卷,让广大农村人居环境得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柴灶改成沼气灶、厕所改成水冲式;石块垒砌乒乓球台和花坛,平整后的打谷场竖起了篮球架;村寨、乡镇之间的演讲比赛、文艺汇演、体育比赛成了农民常盼常有的赏心乐事。
“我们今天的美丽家园和幸福生活源自党的好政策,源于我们十多年来的坚持坚守、苦干实干,不但改变了居住环境,日子也越过越红火。”伍荣明说。日子越过越好,当地村民便自编自演了花灯戏《十谢共产党》,唱出了湄潭人民的喜悦之情。
生产美,让乡村更加富裕
春行茶园间,皆是采茶人。唯愿多采撷,货与爱茶人。
走进湄潭,只见一片片茶园像绿色的地毯一样散落在丘陵之间,茶园、茶庄、树林、柏油路、茶园栈道、黔北民居交相辉映。置身其中,茶香茶韵扑面而来,宛若世外桃源。
“现在全村860余户3600多人有茶园面积8000多亩,人均达到2.6亩,近三年来年人均纯收入在1.2万元以上。”在有着“西部生态茶叶第一村”美誉的湄江街道核桃坝村,村党支部副书记陈开伦说:“现在村里有自己的加工厂和茶叶品牌,依托茶业发展,村里有1/3的家庭都开上了小汽车,六成以上农户住上了小洋楼,有上百万元身家的农户就有100多户。”
念好“山字经”,种出“摇钱树”,靠的是对“种什么”的选择和对“怎么种”的钻研。多年来,湄潭矢志不移发展生态茶产业,原本的“穷山恶水”变成了“青山绿水”,茶园面积从1000亩发展到60万亩,全县2/3的人口“吃上茶饭、念起茶经”。
“用辛勤劳动换来收入,千值万值,我是一个幸福的茶农。”七彩部落景区的茶农杜仕海的感慨,也是湄潭35万名茶农的心声。
在做大做强做优茶产业的同时,湄潭围绕良好的产业基础,通过延伸产业链条促进三产融合,形成“一产接二连三”的互动型、融合型绿色高质量发展模式。
在湄潭县栗香茶业公司,全新的自动化制茶设备全速运转,春茶的浓郁香气在车间弥漫。公司总经理谭书德介绍,这是栗香茶业提升产能、保障贵州茶出口贸易的首批设备。“今年一季度以来,我们已经向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地区出口茶叶55.7吨,销售额239万美元。”谈及茶叶出口,谭书德自信满满。
瞄准茶产业的延伸领域,湄潭着力引进茶叶机械加工生产公司和制造厂商,填补本地及周边县区对采茶、茶叶加工、茶具等茶机械及零部件的巨大需求;瞄准茶旅融合发展,湄潭大力发展集观茶、品茶、玩茶、购茶等于一体的旅游新模式,持续提升“中国茶海·休闲湄潭”的知名度、美誉度。
“湄潭正突出发展以茶业为主导,大米、白酒、香葱等优势产业齐头并进的绿色食品工业,推动特色优势农业集群集聚集约发展,加快突破以绿色食品为支撑的新型工业化,实现从农产品生产大县向绿色食品工业强县的转变。”湄潭县委书记沈建通说。
行走在湄潭的乡村,基础设施持续完善,让群众尽享生活之美,产业的加速崛起,更富了群众的口袋,2021年湄潭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76万元。
生活美,三治共进促文明
“现在,我们有什么事,‘寨管家’都及时赶到,热心帮忙解决。”在抄乐镇落花屯社区,村民江兴强逢人便说“寨管家”的好。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2018年湄潭立足1112个寨子,探索“寨管家”基层治理经验,构建“3+N”微治理体系,由乡镇党委选派一名指导员,村党组织选派一名包保员,村民推选一名寨长担任管理员,从群众中推选N名保洁员、管水员、护路员、安全员、护林员等担任管事员,把寨子里说话管用的人选出来,实现“事情有人管、利益有人护”,有效打通了服务群众“最后一百米”。
“‘寨管家’是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的引领员、生态宜居的保护员、乡风文明的倡导员、治理有效的督导员、生活富裕的带头员。”湄潭县委组织部长程阳说。
同样走进群众心里的还有红白理事会。在湄潭乡村,“车不过十、礼不过百”的婚丧嫁娶规矩,成为乡风文明的有效载体。
曾经,湄潭县农村在婚丧嫁娶中存在大操大办、滥办酒席等陋习。为促进乡风文明,湄潭成立“红白理事会”,提倡“喜事新办,丧事简办,余事不办”,让农村的人情往来有了规范。
“过去人情大似债,头顶锅儿卖,一年下来几十场,实在有些吃不消,现在大家同村相处,礼轻情意重,关系才能相处得更长久。”抄乐镇红白理事会成员伍华艳说道。
从塑造乡村德治秩序开始,湄潭的农民摒弃不良风气,追求文明新风尚,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自治、法治、德治“三治共进”,乡风文明如清风徐来。
与此同时,湄潭还抓住“人才”这个推进乡村振兴的核心,深入实施“双培养”工程,培育发展村级领军人才、后备干部、农村实用人才,持续拓展人才渠道,努力让乡村引得来人、留得住人、干得成事。据统计,湄潭已培育乡村振兴人才和干部1328人,整合各级各类项目资金110亿元。120个村(居)全部成立股份经济合作社,44.3万农民成为股东,村级集体经济累积达1.34亿元。
美美与共,乡村更加和谐
走进黄家坝街道田坝社区的绿园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小区,一家便民小超市外,老人们晒着太阳唠着家常,十分惬意。
这家便民小超市是田坝社区易地扶贫搬迁群众熊永江所开。2016年,熊永江一家从复兴镇湄江湖村搬到该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小区,在县就业局、供销社的支持下,熊永江夫妇开起了移民新村便民小超市,实现了夫妻俩的创业梦。
“搬到湄潭县城,娃儿读书也方便了。政府又帮助我开了这个超市,一年收入上万元,对于我们来说,这样的生活,比起以前在大山里,实在是好太多了!”熊永江感叹。
在田坝社区乡村振兴产业车间,从复兴镇搬迁到田坝社区的张金燕正坐在机器面前缝制棒球。以前,她在家除了能种点粮食糊口外,没有其他收入。现在,料理完家务,得空就来车间工作,一个月也能挣2000多元。
从山高路陡的偏远山村搬到错落有致的安置楼房,田坝社区每一个家庭的幸福故事,都温暖人心。
刘小伟也是感受到温暖的人之一。3年前,他被诊断为尿毒症,原本贫困的他更看不到脱贫的希望。2018年,靠着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刘小伟不仅搬出边远山村住上了县城里的新房,找到了工作,社区还为他申请到治疗费用全免政策。
就业方便,治病方便,生活更方便。现在,湄潭每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全部配套建有社区综合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文体活动中心、老年服务中心、儿童活动中心、平价购物中心。每天晚饭后,社区大广场华灯齐放,搬迁群众聚在一起,唱歌跳舞,热闹非凡。
今年80岁的搬迁居民尚多全,每天茶余饭后,约上三两个舞伴在广场上跳起花灯戏。“从山里搬下来后,精神一天比一天好。”尚多全说,楼下有田园,广场有舞台,节假日还有活动,晚年生活多姿多彩。
一个个富民举措不断实施,一项项创新探索不断涌现,让人民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在共同富裕的征程中,湄潭描绘出一幅“生活更加殷实”的全面小康新画卷。(王皓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刘久锋)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