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       城市远洋       |       原创      |       视频             直观中国       |      老外在贵州       |       热点专题       |      Hi,贵州!     
贵州:生态博物馆的生存之道
2022-05-17 08:46:32来源:天眼新闻编辑:罗淼责编:蒋硕

  日前,国家公园管理局正式批复同意贵州省开展梵净山国家公园创建工作,这也标志着贵州省国家公园创建工作取得阶段性进展。作为世界自然遗产的梵净山,其区域内拥有典型的武陵山系森林生态系统及多种珍稀濒危动植物和古老孑遗植物,是黔金丝猴和梵净山冷杉的集中分布区,也是野生珙桐和水青冈的重要保存地。

  5月19日是第12个“中国旅游日”,今年的活动主题为“感悟中华文化,享受美好旅程”。在“山地公园省”贵州,通过着力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正不断做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篇大文章。而与之相适的生态文化、生态旅游,也成为贵州独特的吸引力。

  从2007年到2018年,在短短11年时间里,贵州以荔波喀斯特、赤水丹霞、施秉喀斯特、梵净山4处亮眼“成绩”,一跃成为中国乃至全球世界自然遗产数量最多的省级行政区。如果说世界自然遗产如同皇冠上璀璨的宝石,那么散落在贵州山水间的724个中国传统村落、312个中国民族特色村寨,同样是人类返璞归真之地。1997年,中国与挪威建立合作,开启了生态博物馆“中国化”和“本土化”的探索与实践,此后涌现出梭戛、堂安、隆里、镇山四个生态博物馆。

  然而,生态旅游绝不仅是在生态环境很好的目的地旅游,其更加强调旅游者的生态意识、环保意识。这使得人们在旅游的同时保护自然遗产、重视生物多样性、尊重当地社区的社会文化……试图发现一些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共生之道。在贵州,散落在贵州传统村落中的生态博物馆便是最好的见证。

贵州:生态博物馆的生存之道

六枝梭戛生态博物馆的苗家迎客礼仪 六枝特区文体广电旅游局供图

  4月20日,《梭戛故事:一个村庄的影像史》杨安迪纪实摄影展在贵州省博物馆开展,150多张影像作品记录了亚洲第一个生态博物馆——梭戛苗寨20余载的变迁。

  梭戛位于贵州省六盘水市,那里居住着的苗族被称为“箐苗”,因其头饰特点,又被称为“长角苗”。1993年,法国《费加罗杂志》周刊的记者经过3天徒步跋涉来到村寨采访,让那里为世人所知。1998年,在中挪两国的努力下,以村寨社区为单位的梭戛生态博物馆建成。

贵州:生态博物馆的生存之道

走进时光边缘的村落:堂安侗寨 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供图

  “永远也忘不了第一眼看到梭戛后的震撼,那种震撼不仅是生活上的艰苦,还有他们独特的文化及对生活的乐观。”杨安迪说,自1995年第一次踏进梭戛后便与那里结缘。20多年来,梭戛的变化翻天覆地来,随着梭戛生态博物馆的建立,打通了与外面世界联通的路,八方涌来的目光为它带来了新生。但始终不变的是,梭戛村民们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式。

  据悉,生态博物馆是一种以特定区域为单位、没有围墙的“活体博物馆”,强调保护、保存、展示自然和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生性,以及人与遗产的活态关系。在梭戛苗族生态博物馆之后,中挪两国又在贵州携手建立了镇山布依族生态博物馆、隆里古城汉族生态博物馆、堂安侗族生态博物馆。除了上述4家国有生态博物馆,从传统村落走向文化创意小镇的地扪侗族人文生态博物馆也值得造访。

贵州:生态博物馆的生存之道

堂安生态博物馆里的侗寨风物展

  位于贵州省黎平茅贡乡北部的地扪侗寨,2004年,在中国西部文化生态工作室资助下创办了中国首家民办生态博物馆——地扪侗族人文生态博物馆。首任馆长任和昕希望通过修建这样一个没有围墙的博物馆,周边十几个侗寨的村民的人生哲学、生产生活方式和生活礼仪活态展陈,让人们心甘情愿地守在老家,形成以侗族原生态文化为特色,生态旅游为产业经济导向的“人文生态博物馆群”,以促进侗族文化生态的保育。

贵州:生态博物馆的生存之道

地扪侗寨,从生态博物馆走向文化创意小镇

  过去十几年间,地扪侗族人文生态博物馆建立了乡村文化创意产业园,培育以乡土文化、乡村物产、乡间手艺、乡居生活为依托的乡村文化创意产业,邀请并协助国内外艺术家、设计师深入村寨考察体悟,与当地手艺人一起工作,促进传统手艺与现代创意设计双向互动,提升传统手工创意产品的适用、时尚和观念价值。2016年,以地扪侗族人文生态博物馆为核心依托,辐射茅贡乡10余个传统自然村落的茅贡文化创意小镇拉开建设序幕。2021年,地扪侗族人文生态博物馆获“贵州省十佳非国有博物馆”荣誉称号。(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曹雯)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