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       城市远洋       |       原创      |       视频             直观中国       |      老外在贵州       |       热点专题       |      Hi,贵州!     
科技力量厚植喀斯特山区绿色根脉
2022-05-30 09:34:30来源:贵州日报编辑:罗淼责编:蒋硕

  山峦叠嶂封锁了出路,水土流失抢走了耕地,河谷深切让工程性缺水突出……曾经,贵州的“贫”与喀斯特的“深”密不可分。

  正如黔西南州兴义市纳怀村白芨种植户张文芝所言,土地肥力差、不保水、产量低,养活我们祖祖辈辈已经不易,要想在这样的土地上致富增收,只能换条路走。

  新国发2号文件明确提出,加强南方喀斯特地区绿色发展与生态服务整体提升技术研究与示范。把贵州喀斯特山区发展的科研支撑提上新的高度。

  5月27日,贵州推进石漠化治理再发强音。全省科技创新应用“十件大事”中明确提出,在石漠化治理技术方面,集成推广运用生态经济型石漠化植被恢复模式、石漠化地区高效益树种产业化技术等科研成果,到2025年石漠化土地面积占全省国土面积的比重减少到10%以内。

  破除喀斯特山区发展瓶颈

  陡峭的山腰,连站稳都要微斜着身子,裸露的石头将土地切割成零星碎块,风化的页岩夹杂着些许土壤……看着眼前贫瘠的土地,张文芝不禁感慨:“没想到这样的土地也能实现亩产4万元。”

  2019年,55岁的张文芝无意间了解到,家乡贫瘠沙土地种庄稼不行,却十分适合种植白芨,多方考察后,她决定返乡,从云南引苗,流转土地308亩,在山沟沟里热火朝天地开始创业。

  令张文芝没想到,只是一次施肥不当,就造成白芨大面积坏死,损失高达百万元。无奈之下,她求助到贵州黔西南喀斯特区域发展研究院,在研究院农技专家的帮助下,很快就找到症结所在,及时止损。

  研究院科技先遣队队员支永明认为,技术缺乏,是喀斯特山区群众发展产业的共性问题。传统农业发展相对成熟,农户种植经验都十分丰富,但发展特色农业,成本高、投入大,不能简单套用以往的经验,需要因地、因品制定种植方案。

  2014年,贵州黔西南喀斯特区域发展研究院挂牌成立,为喀斯特区域发展和培育提供着科技力量,着力推进技术力量下沉,通过选派科技特派员、组建农业专家服务团、组建科技先遣队、实施科技体制改革“四位一体”科技助农增收方式,深入推进科技扶贫。

  贵州黔西南喀斯特区域发展研究院副院长赵伟说:“要实现喀斯特地区经济生态双增收,需要深度聚焦农业现代化开展基础研究和技术服务,着力在科研能力建设、科技服务质量提升和科技创新上下功夫,用创新之力和科技之翼助推发展。”

  实现石漠化治理良性循环

  “不种,没得饭吃,种,水土流失严重,土地越种越贫瘠。”要活下去只有开垦新地,可开垦又会造成水土流失加剧,在矛盾中,贞丰县查耳岩村的村民陷入了“越垦越穷、越穷越垦”的恶性循环。

  “眼看花江河,有水喝不着;石缝种包谷,只够三月活。”正如童谣所唱,石漠化已成为严重制约当地发展的“拦路虎”。

  要治贫就要先打“虎”。贵州师范大学技术团队入驻后,在当地建立起野外监测系统,对当地土壤水肥、水土流失、气象、生态产品产量与品质等数据进行采样分析,技术人员常年进行蹲点调研,探寻适应当地石漠化特征的治理方案。

  最终,花椒因其作为高效经济作物,根系发达,兼有优秀的保水保土特点,在众多方案中脱颖而出。如今,全村18000亩花椒产业落地,光秃秃的石山被再次扮绿。

  早在2015年,在国家“十二五”科技创新成就展上,“花江治理模式”作为全国生态治理类唯一的参展项目亮相。

  2013年,经科技部批准,贵州师范大学喀斯特研究院/国家喀斯特石漠化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下称贵州师大喀斯特研究中心)正式成立,主要围绕石漠化治理、世界遗产保护与生态产业基础前沿研究、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应用示范与产业化推广。

  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都要兼顾,是石漠化治理的重要目标。

  在关岭-贞丰花江示范区的石漠化治理过程中,贵州师大喀斯特研究中心通过开展封山育林培草、增汇物种培植、植物抗旱保墒、特色林果和中药材标准化种植、水资源高效利用等技术研发与示范,形成了以特色经果-立体农业、水利水保优化配套与极度干旱应急调控、社区种养与再生能源清洁循环利用为核心的技术体系示范区。

  在喀斯特山区培育科技力量

  立足黔西南石漠化治理,贵州黔西南喀斯特区域发展研究院建设了薏仁米、食用菌、高粱、中药材、魔芋、西甜瓜等产业示范点32个,示范面积8500余亩,辐射带动种植65万余亩,带动9.7万余名群众增收。

  从2019年7月开始,该研究院牵头组建的四批科技先遣队,围绕黔西南州农业产业、县主导产业和群众所需,开展现场技术指导和培训1323场次,培训干部群众13650余人次,在基层培养带动技术推广员192人。

  赵伟说,贵州黔西南喀斯特区域发展研究院将积极开展引种试验,加强地方种质资源收集,培育地方特色品种,制定更加适合当地的技术标准,通过“培育良种+改革良法”,助力喀斯特区域绿色发展持续提供技术支持。

  贵州师大喀斯特研究中心主任熊康宁率先在全国提出了完整科学的石漠化概念:“喀斯特石漠化是在喀斯特脆弱生态环境下,人类不合理的社会经济活动造成人地矛盾突出、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岩石逐渐裸露、土地生产力衰退丧失,地表在视觉上呈现类似于荒漠景观的演变过程。”

  根据各地石漠化特征,熊康宁团队因地制宜创建的治理方案,引领了国家石漠化防治科学技术的创新驱动,为国家在南方和贵州开设石漠化治理工程专项提供了科技支撑。

  截至目前,熊康宁团队累计建成示范区481平方公里,其中核心示范区191平方公里,惠及12万人。其治理经验被推广应用到全国87个石漠化重点治理县以及喀斯特贫困县和世界遗产申报保护县。(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何登成 李政林)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