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夏茶采收高峰期。近日,铜仁市印江自治县杨柳镇成立了机采服务队,他们两人一组在茶园忙碌,采茶机推过茶梢,鲜叶即入篓。“每天,茶青都会被及时送往附近的加工厂。往年,茶园基本不采夏茶,今年收成增多了。”崔山村茶园基地负责人说。
贵州坚守“干净茶”,持续推动农业科技进步,推进茶产业高质量发展。
贵州省700万亩茶园生机勃勃,早茶成为贵州茶品质的优异代表和示范标杆;300万农民以茶为业,茶文旅发展模式掀起了贵州茶走出去引进来的蝴蝶效应;5814家加工企业竞相而上,抹茶等茶叶深加工产品成为贵州茶出口新增长点……截至5月底,全省各类茶叶总产量20.3万吨,产值44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6.5%和14.1%。
由茶产业大省向强省迈进,贵州步伐愈发铿锵。
湄潭县人民法院茶产业环境保护法庭揭牌。
干净茶核心竞争力不断凸显
——贵州茶山守牢生态安全底线
6月15日,全国首个茶产业环境保护法庭——湄潭县人民法院茶产业环境保护法庭揭牌。至此,贵州集中管辖保护茶产业生态环境由“格”入“网”,守护“干净黔茶”司法保护网基本成形。
“我们将更加注重系统观念、法治思维、强基导向,守好发展与生态两条底线,抓牢环资审判、抓好司法调研、抓紧法庭建设、抓实目标任务,加强茶产业地理标志性产品知识产权保护。”遵义市中级人民法院院长卢飏说。
今天的贵州,优良生态环境是最大的发展优势和竞争优势。
“高海拔、低纬度、多云雾”,优良生态环境孕育出贵州绿茶独特品质。
一直以来,贵州坚持把茶叶质量安全作为茶产业的生命线,在全国率先禁止水溶性农药、提高禁限农药品种,宁要草不要草甘膦、以草抑草、以虫治虫。
在积极推进基地黔茶系列品种、绿色防控统防统治、茶叶专用肥“三大行动”的同时,贵州还探索运用大数据打造智慧茶园,实现茶叶质量安全可追溯,为人们奉上了一杯“表里如一”的干净茶。
6月16日,丹寨县东西部协作5G+智慧茶园正式启动,智慧茶园覆盖面积达5000亩。“我们的茶叶连续5年符合欧盟标准,智慧茶园的运用确保了茶叶健康生长,茶业健康发展。”丹寨县华阳茶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杨梅说。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种生态茶、管干净茶”成为贵州茶农恪守的基本准则。
练好内功讲好茶故事
——贵州茶人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
今年元旦,“贵州绿茶”第一采系列活动在普安茶神谷启动。
省农科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周维佳说:“近两年,普安、水城、罗甸、三都、平塘等早茶区域的资源整合速度加快,呈现出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质量发展的可喜态势,贵州早茶板块已初具规模。”
3月中旬,春茶大面积开采,5月,全省58名双手采茶能手在湄潭小茶海上演指尖上的“较量”,展示着新型职业茶农的风采。
“我们推广双手采茶,它提高了茶青下树率,解决了采茶劳动力不足的问题,规范的采茶技术促进茶园精细化管护和茶产品高标准生产。”湄潭县茶产业发展中心副主任刘艺说。
双手采茶是贵州茶山上的美丽风景,机械化采摘掀起茶产业生产方式的变革。如今一批“茶园机械师”,从湄潭出发,活跃在全省各产茶区,他们凭借熟练的茶园机械化采摘、管理技术,既富裕自己又为省内茶农“传经”。
6月,春季斗茶赛“茶王”出炉。今年斗茶赛首次分规模以上和规模以下企业组,细化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斗。规上企业重在精制拼配,突出的是规模标准;规下企业重在初制,突出的是特色小众。以市场为导向,斗茶结果有效指导企业找准优势,补足短板。
同月,第14届贵州茶博会召开,线下设置“贵州绿茶”一条街,线上通过“云展厅、云展示、云签约、云交易”丰富展示展销,茶博会这一交流合作平台,逐步迈向数字化、信息化、智慧化,有效打造产销两地茶产业利益共同体,促进供需高效精准对接。
秉承“干净黔茶·全球共享”的理念,贵州茶人将自身发展融入新时代新格局,以丰富多彩的茶事活动为载体,切磋经验、交流合作、携手并进,与世界共享贵州好茶。
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高效结合
——贵州茶业坚持走好绿色发展道路
一组亮眼的成绩:2021年,沈阳茶博会贵州展团现场销售67.1万元,收获19个销售订单和供货协议;在兰州茶博会,贵州展馆现场品茗超过2万人次……
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府搭平台方式,贵州将“三北”(西北、华北、东北)定为重要的目标销售市场,通过以茶文旅融合为主题的“推介会”,同时嫁接当地茶博会,组织贵州茶企抱团参展,揭牌“贵州绿茶”经销门店,推进贵州茶在“三北”落地。
“自2016年起至今,甘、黔两地茶界多次往来,互动频繁,双方通过实地考察、交流座谈等多种形式进行充分交流和相互了解。”甘肃省茶叶流通协会会长唐陈虓介绍,贵州干净茶、生态茶获得越来越多的甘肃消费者认可,年销售额超千万元。
深耕国内市场、扩展国际市场,内外贸易“双轮驱动”。近三年,贵州茶出口额同比增长均超过110%,增幅在主要茶叶出口省中稳居第一。新国发2号文件赋予贵州内陆开放型经济新高地的战略定位,茶叶作为贵州第一大出口农产品,将会担当更大责任。
“贵州绿茶”作为全国茶叶类首个省域地理标志农产品,是省委省政府重点打造的省级公共品牌。近年来,全省上下通力协作,整合资源推进“贵州绿茶”品牌打造。目前,“贵州绿茶”授权使用企业数量达285家,基本实现了国家级、省级、市州级龙头企业使用全覆盖。
贵州绿茶主战略持续体现,茶区、茶企创新求变,大宗茶“绿红辉映”延展品牌价值,抹茶成为贵州茶升级突破口,茶食品、茶饮品、茶用品推陈出新,茶文旅业态继续发力,贵州茶产业链条不断延长,茶产业附加值不断提高。
坚守“贵州原料、贵州制造、贵州创造、贵州品牌”的发展道路,在市场不断发生变化的当下,贵州茶产业把握新机遇,整装再出发,向产业强省迈进。(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金忠秀)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