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31日,遵义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等部门包机送务工人员到珠海就业。
播州区有组织输出务工人员。
1月27日,600余名务工人员乘坐G1339次返岗务工高铁专列从遵义出发,前往浙江杭州。这是贵州省2023年开行的首趟返岗务工高铁专列。
凤冈县返岗复工专车。
1月9日,习水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晋江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组织习水籍在晋江务工人员召开座谈会,并进行慰问。
家门口的招聘会为务工人员提供更多就业机会。
热情为务工人员服务。
就业是民生之本、发展之源,一头连着经济发展,一头连着百姓福祉。
近年来,遵义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通过有组织劳务输出、有目的劳务用工、有针对推介就业等措施,多措并举稳就业。截至2022年底,全市在外务工农村劳动力167.66万人,其中省外就业104.33万人。
2023年,遵义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将认真实施就业优先战略,把人民群众“宜业稳岗、劳有所获”放在首位,以就业之稳促经济之稳、社会之稳、人心之稳。
高位推动——
推进有组织劳务输出“有力度”
1月27日,由遵义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珠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广东省粤黔协作工作队遵义工作组共同组织的贵州省首趟返岗专列启动,遵义市600余名务工人员免费乘坐高铁从遵义出发,前往广东省珠海市、广州市相关企业返岗复工。
截至2月8日,遵义市有组织输出6.7万余人。其中组织包机2架次,开通高铁专列3列、开行专车200余车次等“点对点、一站式”输出2万余人。
据市就业局局长贺孝循介绍,2022年,遵义市强化四个环节推进有组织劳务输出,鼓励农村劳动力通过外出务工实现更高质量更加充分就业。
强化东西部劳务协作长效机制“稳定器”作用。遵义是劳务输出大市,为让广大农村劳动力走得出去、留得下来,2022年,遵义市深化劳务合作,按照“巩固上海、提升广东、拓展全国”的思路,持续加强与广东、浙江、江苏、福建、上海等省市对接,强化“点对点”输出服务,做好农村劳动力安全有序返岗和外出务工,提升外出务工组织化程度,组织农村劳动力走出家门即进工厂。
“我市有8个受援县分别与对口帮扶城市签订劳务协作协议,搭建‘一县一企’务工人员稳岗就业基地。”贺孝循说,2022年,遵义市通过珠遵东西部劳务协作,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稳定就业3个月及以上的有6万余人,到广东省就业1.9万余人,促进省内就近就业2.3万余人;珠海市4家技工院校2022年秋季学期在遵义市招生662人。
强化劳务协作站点“桥头堡”作用,加强市内外劳务协作工作站(点)建设,深入开展与各地人社部门、园区、企业、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稳岗协作、扩大运行范围,增强服务能力,为外出务工人员再就业、权益维护等开展切实服务。
“一下车就有人帮我提行李,还送上一杯热水。”在协作站点工作人员的帮助下,习水籍务工人员张开明一到福建,就有人前来迎接,他说:“接驳车直接送到厂里,不用中途转车,方便了许多。”
据悉,有近60万名贵州籍人员在福建省务工,其中遵义籍在福建务工人员15万人,主要集中在福州、泉州、厦门、漳州等地。
2019年以来,遵义市与福州、漳州、厦门、泉州以及晋江等地签订了劳务合作协议、互建劳务协作工作站和基地,保持密集互动。
据统计,截至2022年末,全市建设劳务协作站点共计49个,站点与驻地人社部门、园区、企业、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对接1366次,签订各类用工服务协议389个,收集岗位20余万个,开展慰问活动512次,接到劳动维权求助317次,帮助解决其他问题287次。
强化行业服务协会“主力军”作用。2022年,遵义市成立人力资源服务行业协会,把做好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作为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从强化政策保障、加强技能培训、劳动权益维护、促进就业创业等方面入手,全力当好外出务工人员的“娘家人”。
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主动研究部署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服务保障工作,各县(市、区)人社部门积极响应,率先在全省开展有组织劳务输出“增薪行动”。如今,遵义市已经形成了关心关爱外出务工人员的良好局面。
强化“人社+金融”“聚宝盆”作用。遵义市通过职能部门、人力资源服务机构、金融机构等多方联动,积极引导外出务工人员将工资收入回流遵义。据统计,截至2022年11月末,外出务工人员存款余额298.59亿元,较年初增加47.65亿元,增长18.99%。
精准对接——
推进有目的劳务用工“有温度”
在市委、市政府的高位推动下,遵义市按照“政府牵头、部门协同、统一组织、供需对接”的原则,建立“市、县(区)、镇、村”四级联动机制,统筹推进有目的劳务用工。
“过去在外打拼,是觉得外面环境好、发展空间大。”2月初,在汇川区人力资源市场刚找到工作的何星华说,“如今,遵义的发展环境、发展空间不断提升,党和政府非常关心农村劳动力,我决定返乡发展。”
昔日“东南飞”,如今“凤还巢”。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外出务工人员选择返乡。
“没想到不但能在家门口务工,还能为建设家乡出力。”新蒲新区永乐镇村民李志高兴地说,以工代赈项目不仅能帮助村里完善基础设施建设,还为村民创造了务工岗位,可谓一举两得。
2022年,遵义市发改委、农业农村局、乡村振兴局等部门重点实施以工代赈项目,在高标准农田、交通水利设施建设等政府性公共项目中尽可能吸纳当地农村劳动力劳务用工。
据介绍,采取以工代赈方式实施的项目,技术门槛低、前期工作简单、务工技能要求不高,群众基本能胜任。同时,遵义市也积极探索“产业发展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劳务报酬发放+就业技能培训+资产折股量化分红”模式,通过以工代赈扶持产业发展,以产业发展带动闲散劳动力就业增收。
截至目前,全市实施以工代赈项目共计341个,解决就近就地务工2.07万人,累计发放劳务报酬1.28亿元。
为支持多渠道灵活就业,今年,遵义市进一步加强零工市场建设,推进“一县一零工市场”。目前,全市线上零工市场已开发完成,正在推广应用,播州区、凤冈县、汇川区线下零工市场已建成投用,其他县(市、区)线下零工市场正陆续投入使用。
同时,为拓宽农村劳动力就业渠道,提升就业质量,遵义市深入实施“技能遵义”行动、创业培训“马兰花计划”、东西部协作“三项培训工程”等,帮助农村劳动力掌握一技之长,提升就业技能。
据统计,2022年,全市累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9.82万人次;开展东西部劳务协作培训171个班次,培训5430人;开展创业培训9460人,其中网络创业培训6849人;开展易地搬迁劳动力培训6319人。
“家门口”的技能培训,让村民就业有“术”、致富有“路”。放眼黔北大地,从乡村到城市,从课堂到厂房,面向各类群体的技能培训蓬勃开展,越来越多的劳动者凭借一技之长开启了新生活。
多维度服务——
有针对推介就业“有深度”
如何确保就业大局稳定,让群众端稳就业饭碗?遵义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联合有关部门开展市内稳岗拓岗工作,抓细抓实农村劳动力中因疫情返乡、就业困难人员、弱劳动力的就业帮扶工作,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
扎实开展劳务就业“夏秋攻坚”行动。对返乡农村劳动力、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采取招聘会、推荐岗位等方式开展“1311”服务。全市通过“遵义云劳务直通车”等载体开展“百日千万网络招聘专项行动”“岗到遵义·职达珠海”等招聘会94场,共有2560余家企业参与,提供岗位17万余个。
深化就业政策宣传落实行动。深入实施“就业援助百日攻坚行动”和“政策找企业、企业找政策”活动,落实农村劳动力创业补贴1809万元,8334人受益。
深化劳务品牌创建行动。近年来,遵义市立足富余劳动力多、域内就业岗位不足的市情实际,超前谋划、强力推动,将劳务输出作为拉动就业的主渠道,将劳务经济作为全市产业经济之一。同时,遵义市还实现了“四个率先”,率先打造劳务品牌、率先培树劳务经纪人、率先开展线上线下招聘、率先实行清单管理,着力破解农村劳动力就业难题。
如今,遵义市结合本地资源禀赋、文化特色、产业基础、特色劳务群体等优势,推出了“正安吉他工匠”“酒都酱人”“遵茶技师”等劳务品牌,打造了“培训——输出——就业”一体的规模性就业载体集群,有力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规模化、规范化和技能化。
“正安吉他工匠”劳务品牌在全国影响持续提升;“酒都酱人”劳务品牌代表贵州参加2022年第一届全国劳务品牌发展大会精品展;酱酒大师曹大明、吉他工匠郑传玖入选全国最具特色劳务品牌形象代言人。
据悉,贵州省2022年首次认定劳务品牌,遵义入围8个,占全省总数50个的16%,其中区域公共品牌占全省的22.6%;全省4个培训品牌中,“贵州酱酒”“贵州军工”“贵州绿茶”3个品牌由遵义打造或重点参与。
深化农村就业困难人员兜底安置行动。2022年,全市乡村公益性岗位安置4万人,累计发放补贴2.26亿元;全市就业帮扶车间(基地)298个,吸纳就地就近就业7.48万人,比2021年底增加0.99万人。
为民服务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下一步,遵义市人社部门将通过强化就业政策宣传,加强对重点行业、重点群体就业支持,进一步优化创业创新环境,巩固就业扶贫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等方式,为遵义市就业形势持续平稳保驾护航。(记者 杨义霞 本版图片由遵义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提供)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