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方宾朋齐相聚,金秋美酒香满黔。9月12日,恰逢高粱已红、新酒即将开酿的美好时节,第十二届中国(贵州)国际酒类博览会高燃收官。
线上线下活动达成贸易总额100多亿元;线上展品2万余件,访问量突破1255万次;线下累计展示商品4万余种,进馆观展人数15.53万人次……
四天的会期,各国展商、各界友人“香”聚贵州,品味中国,共叙友谊、共商合作,共享世界酒业高质量发展新机遇。
“香”聚贵州 投资贵州
“习水将成为酒业高质量发展的引领者。”9月10日,在2023习水产区酱香白酒高质量发展研讨会上,中国酒类流通协会会长王新国预判。
数据显示,2022年习水产区酱酒产量约占全国酱酒总产量的26%,是名副其实的酱香型白酒第二大核心产区。
当天,习水县分别与3家公司签订涵盖酒类生产、包装配套和智能装备制造等产业链的协同发展项目协议。
历经十余年,酒博会已成为具有贵州风格、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国际知名酒类专业展会,不仅是推动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对外开放平台,更是展示“醉美”贵州魅力的生动名片。
“香”聚贵州,投资贵州。国发〔2022〕2号文件赋予贵州建设“全国重要的白酒生产基地”的使命,贵州抢抓发展机遇,做大做强白酒产业,加快打造世界酱香白酒产业集聚区。
“大会的规模、规格与取得的成效都与往年有很大的提升。”泛珠(大湾区)城市会展联盟主席李霞辉第四次参加酒博会。他表示,大湾区对外开放的区位优势、成熟的会展产业、丰富的会展资源和活跃的资本市场,都能助力贵州会展产业更好地发展,更快实现会展产业国际化。
以酒为媒,越来越多的企业关注贵州、选择贵州、投资贵州。
品味中国 共享市场
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酒业市场。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酿酒产业规模以上企业实现销售额9509亿元,进出口额约58亿美元。据商务部监测,今年1至7月,饮料酒批发和零售金额同比分别增长11.8%和8.5%。
“贵州是中国白酒重要生产基地。酒博会是贵州省人民政府和商务部共同打造的国际酒类专业展会。”商务部副部长盛秋平表示,本届酒博会展示全球酒类健康精品,对接产销、联通内外,将对加快释放酒类消费潜力、促进国际贸易和开放合作发挥重要作用。
当前,随着经济持续回升向好、消费需求不断升级,白酒产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期,本届酒博会成为风向标。
酒博会中国名酒馆内,汇聚了贵州茅台、五粮液、习酒、剑南春、董酒、郎酒、汾酒等享誉国内外的中国名酒品牌,消费者实现一馆感受白酒的“中国魅力”。
“全世界都知道中国在生产高质量的酒类产品方面有着传统悠久的历史,特别是白酒领域,茅台酒已经享誉全球了。”第一次参加酒博会的斐济驻上海总领事兼贸易总监陈玉茹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本届酒博会上,100多家省内外知名酒企参展。其中,陕西、四川、江西、内蒙古、辽宁等省、区组团展览展示。期间,展会通过与办会城市、行业商协会、企业机构、电商平台等多方积极配合,在产区、产业与渠道、市场之间建立了紧密、牢固的联系,有效促进供需对接,服务酒企开拓市场,帮助酒商选品合作,吸引消费者品鉴体验,有力引领消费增长,成为酒类消费市场一年一度的亮点和热点。
共享世界 共商合作
9月9日,2023世界酒业采购商大会及洽谈会在中国(贵阳)国际酒博城会展中心举行,大会邀请百余家优质酒业采购商、供应商共聚一堂,分享经验、交流思想,探讨共建消费新生态,以及推动城市经济发展的途径和方略。
9月9日至10日,省贸促会(省博览局)组织部分参会的境外商协会和贸促机构嘉宾走进遵义综合保税区、湄潭县,开展“境外商协会及贸促机构走进贵州”活动。
9月11日,酒博会重要系列活动——第五届华侨进口商品博览会暨青田进口葡萄酒交易会、第三届国际咖啡博览会推介会举行,来自侨乡进口商品城的10家商户携上百款葡萄酒、西班牙火腿等优质进口商品亮相展会,吸引了众多观众驻足品鉴。
“酒博会让我们有机会向中国消费者展示爱尔兰最好的酒产品。我来中国两年多,看到很多新品牌进入中国市场,他们对这次酒博会体验和反馈都非常积极。”爱尔兰驻华大使安黛文说。
作为多次组团参展酒博会的国家之一,今年新西兰展区同样带来多款优品葡萄酒。
“历届酒博会举办让世界了解到贵州酱酒文化的本真。我们愿意跨越9000公里的距离,让贵州酱酒从中国市场走向新西兰,让新西兰民众爱上贵州酱酒,让全世界体验中国品质。”新西兰商业联合会执行主席、秘书长格林·东拉吉说。
从国际展商线下参展情况看,本届酒博会,有西班牙、法国、英国、瑞士、阿塞拜疆、新西兰、匈牙利、智利等23个国家及地区的452家企业参展。
共享世界,共商合作。贵州将通过更加开放的、国际性的酒博会平台,汇聚开放资源、展示开放形象、提升开放实效,推动中国酒业走向世界,让世界酒业融入中国。(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方亚丽 朱登芳)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