秸秆处理是长期以来农村群众普遍“头疼”的一个话题,在贵州省贵阳市修文县久长街道茶山村,却有这样一片林下赤松茸基地,在消化秸秆方面,“胃口”相当好,展现了大“蘑”力。
金秋时节,天气转寒。在久长街道茶山村赤松茸产业基地,却是一派热火朝天的秋种景象,背运原材料、摆放菌包、覆盖原材料与松针、浇水……20多名产业工人正在松林、猕猴桃林底下加紧种植赤松茸。
工人正在种植赤松茸
基地负责人介绍,茶山村自去年发展林下赤松茸以来,一直依托玉米秸秆加工原材料。以前当地的玉米秸秆,除了少数用来养牛,大部分都是村民偷偷焚烧掉,既给附近林区带来安全隐患,又增加生态环境负担。
林下赤松茸基地建成后,茶山村一带的玉米秸秆不再是令人“头疼”的废弃物,相反转化成了基地赤松茸的重要“营养品”。基地去年用玉米秸秆制作原材料,培育出来的第一季80余亩林下赤松茸产量相当可观。
种植好的赤松茸
“去年我们总共种植了80多亩赤松茸,林地每亩产量在3000斤以上,猕猴桃地里面一亩可以产8000斤左右,批发价在15元至20元之间。今年,我们需要用800万斤左右的玉米秆。现在我们茶山村已经没有焚烧玉米秆的了,因为玉米秆已经不够我们用,都是从其他村去采集,组织工人去砍。”贵州省寻山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法人代表王华军说。
茶山村一带有上千亩林场,今年,茶山村赤松茸基地打算进一步做大产业“蛋糕”,利用周边村寨丰富的玉米秸秆,培育林下赤松茸300亩。目前,基地已带动当地27名村民实现就近就业。(文/图 姜继恒 许洛苏)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