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刺梨丰收。黄庆松 摄
倚特而立,117.56万亩刺梨扎根沃土拔节生长;
向绿而行,10万亩茶园在北纬26度得低纬度高海拔之地利吐露新芽;
向高而起,20年前340亩从四川远赴水城区猴场乡“安家”的猕猴桃生动实践从握手到落地开花的动人诗篇。
……
青山开阔,绿树成荫,四时花香,季季有果。一幅幅丰收图景凝结着凉都人民急流勇进的发奋蹈厉,一颗颗金黄硕果满载着凉都儿女对时和岁丰的鼓舞欢忻。
回溯过往,六盘水市农业现代化高质量发展新图景并不是一蹴而就。
地处乌蒙深处,典型的喀斯特山地城市,耕地“高、少、碎、瘦”的特征呈现出的是六盘水农业生产的“先天”不足。如何将制约农业效益的“穷山”,变成高效农业发展的“靠山”?
六盘水抢抓新国发2号文件重大机遇,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农业农村工作全局,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探索山地特色农业现代化,以生产绿色化、产业链条化、业态融合化等为要点,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持续推动农业产业提质增效向纵深拓展。
舍烹美如画。舍烹村供图
村美·农旅融合勾画“美丽乐园”
银杏渐黄,上万游客在盘州市妥乐村静心赏景,拥抱深秋;北盘江大桥下,农家乐老板“小马哥”忙碌不已,吃饭烧烤的预定已排满档期;六枝特区落别乡牛角村,极具布依族风情的乡村民宿迎客不断,入住率已达100%……
赏秋景、品秋韵、享秋实,“双节”假期,凭借别具特色的乡村文化和旅游资源,六盘水各地迎来“乡村旅游热”。
近年来,六盘水抢抓战略机遇,立足特色资源,积极探索“农旅融合、以农促旅、以旅强农”的发展新路子,打造了众多优质农旅产品线路,推出水城区百车河、钟山区大河镇、六枝特区落别、盘州市岩博村等一批特色鲜明的农旅融合型园区,让田园乡村变成“美丽乐园”。
钟山区月照街道双洞村,黄墙红瓦,山水相融,前来吃饭、住宿、体验的游客络绎不绝。“依托月照养生谷景区优势,我们积极探索农旅融合发展,引进双洞山泉、洞穴烧烤、户外运动基地、生态观光园等项目,开设乡村旅馆、农家乐等,村集体经济年经营性收入达30万元,累计带动近300名群众就业,促进增收30余万元。”双洞村党支部书记杨睿介绍道。
夏摘蜜橘,秋摘刺梨、猕猴桃,在盘州市普古乡舍烹村,以农业特色产业为主的“采摘游”也同样吸引着大批游客进村。据舍烹村党支部书记陶永川介绍,该村发展种植猕猴桃、刺梨、蜜橘等,依托娘娘山旅游公司,带动了113家经营主体自主创业发展,其中有50多家农家乐、牛肉馆和其他炒菜馆。
此外,背靠贵州第一高原湿地娘娘山,舍烹村打造出江源洞景点、民族风情街、娘娘山国家湿地公园索道等项目,通过农旅一体,抱团发展,舍烹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2年的不足4000元提高到现在的2万元。
红心猕猴桃喜获丰收。黄庆松 摄
业兴·山地特色绘就“丰收田园”
“种刺梨不仅保护青山绿水,每年还能给我们家带来近5万元的收入。一到刺梨收购的日子,心里就有了盼头。”望着山间连片的刺梨树,水城区野钟乡野钟村刺梨种植大户徐天勇满脸堆笑。
偏隅西南,深居乌蒙,六盘水聚力突破“海拔高、耕地少、土地破碎、土地贫瘠”的瓶颈制约,立足山地资源,因地制宜,选准特色产业,走出一条差异化发展新路子。
种植刺梨,发展茶叶,培育红心猕猴桃……因“山地”而制约,也因“山地”而破局,于薄弱环节发力往往能“四两拨千斤”。
如今,全国最大的刺梨基地、全省最大的猕猴桃基地蔚然成势;“盘县火腿”“水城猕猴桃”入选国家与欧盟地理标志互认产品清单;“天刺力”“弥你红”等品牌进入全省农产品品牌价值评价50强名单……
发展的脚步不曾停息。2020年,六盘水市提出建设“两园一田”项目,以“两园一田”为抓手,六盘水大力发展以猕猴桃、刺梨、茶叶“凉都三宝”为重点的山地农业特色产业,当更多“土特产”从磅礴乌蒙中跃起,六盘水“一煤独大”的格局奋力转型“多点共进”。
2023年,预计全市猕猴桃产量6.3万吨,较去年增长29.9%,刺梨鲜果产量8.6万吨,比上年度增长10.2%;全市投产茶园29万亩,生产干茶产品9163吨,产值23.33亿元……数据相聚,汇成六盘水一路奋斗的印迹。
锚定方向,步履铿锵。以“凉都三宝”为代表的特色农业种植面积近400万亩,刺梨种植和加工规模全国最大,红心猕猴桃种植规模全省最大,打造了年加工万吨猕猴桃精深加工中心和贵州最先进的分级包装生产线……今朝千年梦,劲吹“和美”风,在时间的长河里,六盘水提笔“从无到有”的荡气回肠。
保华镇二道坪村以机促农生产。黄庆松 摄
人和·以机促农共筑“幸福家园”
正是农忙季节,钟山区保华镇二道坪村的田地里热闹非凡。玉米收割机来回穿梭,伴着机器轰鸣声,一排排玉米被吞入收割机“腹”中,而一棒棒成熟的玉米则直接进入收割机的粮箱里,秸秆随即被粉碎……
“没想到苞谷都能用农机收!收下的苞谷棒一点都没碎,十分完整,还把苞谷秆直接碾碎还田,真是太好了!”一旁的村民啧啧称奇。
作为我国南方重要煤炭基地,六盘水市农业生产“先天”条件拘囿于山高沟深,耕地零碎的现实困境。如何破局?六盘水以山地特色农业现代化为时代命题,积极引进先进适用的农机化新技术、新装备,全力推进农业机械化高质高效发展。
过去,二道坪村除了使用人力耕种附近成片的地块,村里部分零散土地仍处于撂荒状态,生产效率低下,土地资源浪费。近几年,村里组织起一支农机专业服务队,以“合作社+农户”模式开展“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等服务,促进农业节本增效、农民节支增收。
从“人不闲地不闲就能赚钱”到“人闲地不闲也能赚钱”,如今,六盘水走出一条走产业化、差异化的山地特色农业路子,把田间地头激荡的科技动能转化为增产丰收的无尽喜悦。
在困境中破“难点”,通“堵点”,补“短板”,如今,一幅幅“内外兼修”的富美乡村画卷跃然于凉都大地。
农旅融合,美美与共,美丽乐园满载希冀激荡丰收田野;山地特色产业阔步前行,绘就山水共美丰收乐园;以农养“机”,以“机”促农,科技赋能传统农业,践诺村美人和,共筑幸福家园的约定。(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鲁媛 向秋樾)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