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活动,让我有机会把自己在贵州大学学到的先进技术推广到家乡,也从农户那里学到了宝贵的农业生产经验。”4月初,在贵州大学农学院的一间教室里,植物病害防治专业外籍博士后哈菲兹(Hafiz Muhammad Usman)接受记者采访时感慨,上个寒假,他过得非常有意义。
贵州大学“博士村长”国际行寒假社会实践活动启动
哈菲兹来自巴基斯坦旁遮普省,他所参与的活动是由贵州大学农学院等校内多部门联合发起,并于今年1月9日开启的“博士村长”国际行寒假社会实践。
哈菲兹的同乡麦普苏(Maqsood Ahmed)、卡哈迪(Khadija Javed),来自印度的博士后因塔志(Entaj Tarafder)、维尔尚卡(Velsankar Kuttralam),都是贵州大学植物保护一流学科的在站博士后。他们在上个寒假回到各自家乡做起“博士村长”,联系当地政府、学术机构,借鉴贵州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中取得的成熟经验和做法,向当地农民推广农业技术,帮助农民增收,开展种植技术、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推广。这也是贵州大学“博士村长”计划首次走出国门踏上“一带一路”。
“以外籍留学生为载体,推广贵州乡村振兴经验,让师生了解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发展现状,扩展国际化视野,目的是实现共建、共享、共赢。”博士后合作导师、贵州大学农学院植物保护系副主任王勇说。
贵州大学外籍博士后在开展实验
在家乡,通过走访当地农业部门、农场和部分村庄,哈菲兹发现,贵州和旁遮普在气候、作物和病虫害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相似性,但旁遮普省农业模式很传统,农民几乎不掌握应对植物病虫害的技术,盲目用药、错误用药的现象比较普遍。
在当地政府农业研究中心,哈菲兹面向当地农民开展了3次讲座,听众累计有500多人。讲座中,他运用图片等形式,展示了当地植物病害种类,教给大家正确的绿色防控技术,还特意将农业病害防治的知识做成图文并茂、易学易用的印刷品,分发给农户。
哈菲兹(左四)在巴基斯坦旁遮普省对病害发生情况进行调研时与当地农业生产人员合影
开展讲座的同时,哈菲兹也走进田间地头,手把手教农民辨别病虫害以及配比农药、喷药等技术技巧,推广土地轮作、厨房花园,帮助当地农民改善耕作方式,通过线上指导方式答疑解惑。
“成为‘博士村长’志愿者后,走出实验室,在田间地头发现和解决实际问题,并帮助家乡发展,收获很大!”哈菲兹说。
已到贵州大学学习了将近一年的麦普苏,出生于巴基斯坦农村家庭,种植过芒果、番石榴、水稻,有一定的农业种植经验。寒假回国期间,他走访了家乡农业部门,了解当地农业发展所遇到的问题,并在多所大学举办讲座,与涉农专业教师学生一起,交流自己在贵州学到的先进种植技术和经验,在田间地头针对小麦、油菜等当地作物开展绿色防控技术培训。
麦普苏在家乡开展绿色防控技术培训
来自印度的真菌学博士后因塔志,已在贵州大学求学8个月。他曾致力于研究蘑菇等菌类作物数年,在中国、印度的很多地方,都开展过考察、研究工作。寒假回到印度西孟加拉邦加尔各答市老家后,因塔志在当地推广在贵州大学学到的“米基”蘑菇种植法。
因塔志在加尔各答开展蘑菇种植培训
“能够把我在贵州所学的知识、经验和技术带回祖国,这是一种很独特的体验。”因塔志说,因为方法原始、收益低,当地很少有人种植蘑菇。深知蘑菇经济价值的因塔志,找到当地大学的一些教师,合作开展蘑菇种植技术推广,并以讲座形式教授学生蘑菇种植、病害防治等知识和技术,宣传其营养、药用价值,还做起了营销员,帮助当地种植户销售。
“回到家乡后,我走访了多个村庄,调查农户在种植马铃薯、香蕉、可可等作物时使用农药遇到的具体问题,并将成果进行整理,介绍给当地农业部门,为家乡农业发展出谋划策。”生于印度南部非农业家庭的博士后维尔尚卡说,通过“博士村长”国际行寒假社会实践活动,让他积累了更多农业生产经验,对接下来的学习大有裨益。
Khadija Javed在蔬菜大棚内进行技术培训
“实践活动搭建了知识共享和能力提升的宝贵平台,希望能与贵州大学农学院相关学科进一步开展合作,加强农业专业技术交流,助推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巴基斯坦拉瓦尔品第干旱农业大学校长Muhammad Naeem说。
“博士村长”计划由中国工程院院士、贵州大学校长宋宝安于2017年发起。据不完全统计,贵州大学师生累计有超过16000人次参与“博士村长”计划。“博士村长”走乡村、入农户、帮农企,帮助农民群众增收超过30亿元。
贵州大学外籍博士后在开展实验
如今,“博士村长”计划走出国门,贵州大学农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潘学军对此寄予期望:“借助‘博士村长’国际行项目,我们将与国外大学研究团队加强农业专业技术交流,持续开展国际志愿服务活动,让更多科研成果‘走出去’,帮助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农业发展。”(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陈阳)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