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微企业是支撑经济发展的“毛细血管”,是扩大就业的主要渠道和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为切实帮助小微企业解决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问题,近年来,国家税务总局贵州省税务局持续深化“银税互动”,帮助小微企业将“纳税信用”转化为“真金白银”,助力企业“诚”风破浪,实现健康快速发展。
建优平台,拓宽企业融资渠道
“银税互动”是指在依法合规、企业授权的情况下,税务部门、银保监部门和银行业金融机构通过协商,使企业的纳税信用信息与银行账户信息在税务机关和银行间双向共享,银行可以根据企业的纳税情况,精准地向诚信企业提供资金支持。
为更好地帮助企业将纳税信用转化为融资信用,贵州省税务局在全国率先开发建设“税务信用云”平台,通过信息技术挖掘、建模和关联性分析,从企业及企业关系人等多个维度进行信息核验、纳税信用评分,并将纳税信用等涉税信息传递共享给银行金融机构,银行金融机构结合相关授信模型最终确定对企业的信用贷款授信额度。
黔西市税务局工作人员为纳税人讲解银税互动产品 供图 贵州省税务局
“纳税人可以通过‘税务信用云’平台自主委托税务局直接向银行金融机构提供涉税信息,无需中介代办,极大地避免了个人信息泄露,降低了贷款风险,缩减了贷款审批流程。”国家税务总局贵州省税务局纳税服务处副处长朱丽琨介绍,贵州省税务局一直在探索完善“税务信用云”功能,不断扩大合作范围,目前已与28家银行合作推出“云税贷”“税源贷”“黔税e贷”等58种金融信贷产品。
数据显示,自2015年7月“银税互动”实施至今,贵州税务部门累计帮助经营主体获得贷款达1181亿元,仅今年1至5月,就帮助4.76万户次经营主体、自然人获得贷款121.9亿元,切实有效助力小微企业解决融资难题。
升级服务,增强“银税互动”能效
“银税互动”虽好,但如何才能让更多纳税人享受其红利呢?对此,贵州税务部门依托“税务信用云”,开发了个体工商户和办税人员纳税信用评价功能模块,进行评级授信,在全国首家将个体工商户、自然人纳入“银税互动”受惠范围。同时,各银行基于“税务信用云”及时调整信贷模型,降低信贷门槛,将“银税互动”受惠群体从纳税信用A、B级企业纳税人,拓展至除纳税信用D级以外的所有经营主体。
德江县税务局牵头搭建企业、税务、银行“信用”桥梁 供图 贵州省税务局
受众扩围的同时,贵州税务还在便捷服务上进一步发力,通过“税务信用云”平台,建立金融产品“超市”,标明“银税互动”信贷产品银行、产品名称、额度、利率、申请条件、贷款期限、还款方式等信息,把信用贷款产品像货品一样,放在一个页面,供经营主体比较选择,按需挑选,可“一站式”在线完成“银税互动”信贷产品授额、申请、审批、签约、支用、还款,全流程网络化、自动化,大大提升操作便利度。
创新举措,助推社会诚信建设
“您单位被认定为非正常户,直接判为D级,请及时纠正并通过电子税务局办理修复事宜……”不久前,六盘水市水城区德德劳务服务有限公司收到来自“纳税信用管家”的温馨提示,企业财务负责人冯钰婷立即到办税服务厅办理非正常户解除业务,并发起信用等级修复。没过多久,企业按照修复指引,及时纠正行为,纳税信用等级修复为B级。
“纳税信用管家”是贵州税务创新推出的服务举措,集成信用预警、信用修复指引、信用等级预测等7大特色功能,旨在不断强化信用评价、查询、监管、增值等服务供给,帮助企业及时发现并修正涉税违法行为,降低失信风险和成本。
银行工作人员向企业代表介绍信用贷款专项产品 供图 贵州省税务局
针对常见扣分情况,“纳税信用管家”制定了25条重点指标和69条常规指标纳税信用预警模型,并定期向纳税人精准推送失信预警信息,对已触发扣分指标的纳税人在24小时内推送修复提醒信息。
值得一提的是,“纳税信用管家”不仅帮助企业规避风险,同时还鼓励企业守信,通过邀请文旅、食宿等行业商家免费入驻,并向A级、B级等诚信纳税人发放商品折扣特惠券等举措,有效增强企业对纳税信用的重视程度,引导更多纳税人依法经营、诚信纳税,有利于营造公平健康的营商环境,从而进一步增强企业活力,助推高质量发展。
自2023年7月“纳税信用管家”在全省推广实施以来,已有37.15万户经营主体根据提醒及时纠正失信行为,修复纳税信用,2023年,贵州纳税信用达到A、B级的企业比上年增长5.68%。
“为更好地深化‘银税互动’工作,参照相关省份运用信息化平台赋能‘银税互动’做法,2024年4月,贵州省税务局将原来的‘税务信用云’平台更名为‘银税企互动服务平台’。”朱丽琨介绍,下一步,贵州税务将鼓励金融机构推出更多的银税互动信贷产品,扩大放贷规模,让税信金融产品精准对接产业、对接企业,帮助更多经营主体用好纳税信用,获得“银税互动”信用贷款,有效突破融资难、融资慢等发展“瓶颈”,助力更多小微企业“诚”风破浪、“诚”势而上。(文 周莉 罗近人)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