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追求绿色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中国再次站在了世界的前沿。
7月17日至7月19日,为期三天的第十四届全国隧道及地下空间运营安全与节能环保科技论坛暨2024年地下空间科技论坛在红城遵义顺利落下帷幕。
这场由同济大学与中国智慧基础设施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联合主办,中国建筑国际集团有限公司等多家单位承办的论坛,汇聚了全球顶尖专家与学者——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会长、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秘书长、俄罗斯工程院院士以及国内隧道及地下空间工程领域的领军人物等300余位教育与科技工作者们,在此交流思想,碰撞火花,共同探讨隧道及地下空间科技的绿色化与智能化未来。
300余位教育与科技工作者们齐聚论坛现场
“当前,随着我国城市进入存量更新提质和增量结构调整并重的高质量发展阶段,在‘双碳’战略目标、国土空间、城市更新、韧性城市、智慧基础设施及新质生产力等多元复合要素驱动下,隧道及地下空间规划建设、运营安全和节能环保的重要性和挑战性日益凸显。”论坛学术委员会主席朱合华院士在致辞中说,期待通过本届论坛交流、实地考察等方式,更好地向世界展示、传播绿色地下基础设施建设的“中国声音”。
“双碳”之约,吹响绿色发展“集结号”
晨曦初现,阳光透过薄雾,洒在贵州遵义这座历史悠久的城市。
会场内外,绿色与科技的元素交织成一幅生动画面。自2010年起,全国隧道及地下空间运营安全与节能环保科技论坛已成功举办13届,每一届都汇聚了行业内的精英,共同探讨隧道及地下空间科技的未来发展。
本届论坛,也继承了往届的优良传统,更进一步深化了绿色和智能化的讨论,旨在推动我国隧道建设迈入高质量发展阶段。
开幕式上,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隧道及地下工程分会名誉理事长唐忠说:“当前,我国地下空间开发领域已基本形成了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双轮驱动的‘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机制,一系列的重大前沿科技成果,为全球地下空间开发向绿色化、智慧化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他的讲话,不仅体现了论坛的重要性,更表达了对中国隧道科技绿色转型的信心与期待。
主论坛报告会场
论坛上,分论坛的设置也是本届论坛的一大亮点,涵盖城市地下空间地质探测与评价、城市地下空间规划设计、隧道与地下空间智能建造等多个领域,系统性的讨论将为隧道及地下空间科技的绿色化和智能化未来带来深远的影响。正如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会长王建华在论坛上所言:“每一次的学术碰撞,都为我国隧道及地下空间的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分论坛报告会场
据悉,论坛共计18个特邀报告和58个主题报告,不仅汇聚了现场数百名与会者,还吸引了近2万名线上参与者,展现出广泛的影响力。
此外,论坛还特别设立了研究生论坛,为青年学子提供了一个展示才华、交流心得的平台,既体现了论坛对年轻一代人才培养的重视,也为行业创新注入了新鲜血液。
作为中国隧道建设的“试验田”,贵州以其复杂地质条件下的世界级隧道项目,向世人展示了中国隧道建设技术的领先水平。论坛上,中建国际投资(贵州)有限公司董事长殷大伟介绍,其投资建设的正习高速公路、秀印高速公路、雷榕高速公路等重大项目,总投资超700亿元,总里程约420公里,拉动了地方经济,改善了交通出行,为当地脱贫攻坚作出积极贡献。“我们在贵州的项目也因为在技术上的不断探索和沉淀,先后获得了全球道路成就奖、NCE隧道工程大奖、中国爆破行业协会一等奖等奖项。”
论坛期间,与会者亲身体验了正习高速低碳隧道和仙源零碳收费站等绿色工程在基础设施建设绿色化、智能化方面的创新实践。据悉,这些工程不仅是“全国公路交通绿色低碳技术示范基地”,也是贵州首个“零碳”收费站建设项目,充分展现了我国在隧道、收费站等基础设施建设绿色化、智能化方面的创新实践。
在遵义这座历史红城的见证下,本届论坛成为推进绿色发展、共享绿色创新的发展“集结号”,吹响了隧道及地下空间科技领域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号角。
以青春的名义,青年才俊书写“绿色梦想”
会场内,灯光温暖而明亮,弥漫着浓厚的学术气息。研究生论坛区,一群年轻的脸庞洋溢着激情与梦想。他们,是中国隧道及地下空间科技领域的新生力量,正以自己的方式,书写着绿色梦想的篇章。
吴浩泽,一位2022级汕头大学与RMIT联合培养的博士研究生,主修土木工程专业。在研究生论坛上,他以清晰而有力的口吻,向与会专家和同行介绍了自己的研究——一种针对盾构隧道施工中管片上浮问题的创新解决方案。
研究生论坛第一名吴浩泽(中)
借助物理信息神经网络(PINNs)与盾构隧道力学模型的融合,吴浩泽的研究揭示了提高管片等效剪切刚度、控制注浆压力等措施的有效性,为隧道工程实践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和优化策略。
在论坛现场,吴浩泽的演讲引来了热烈的掌声。他不仅展现了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敏锐的洞察力,更传递出年轻一代科研人员的激情与担当。谈及参赛感受,吴浩泽难掩激动之情:“能够在这个高水平的平台上与行业内的前辈交流,不仅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更是对自己科研成果的一次重要检验。”
与此同时,山东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建筑学专业的研究生王知一,也在论坛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带来的报告《日本中型城市的地下街空间开发利用的调查研究》,通过对京都和札幌两座城市地下街的案例分析,为我国中小型城市的地下空间开发提供了新的视角。
颁发研究生报告证书
首次参与如此高规格的论坛,王知一坦言:“这次经历让我深刻认识到了自身的不足,但更重要的是,我收获了知识,结识了志同道合的朋友,这一切都将为我未来的研究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评奖环节,同济大学地下空间研究中心助理教授,组委会秘书长乔永康对研究生们的表现给予了高度评价:“本次研究生论坛充分展示了新时代研究生的风采和个性,特别是像吴浩泽这样,研究成果在国际高质量期刊上发表,并成为ESI高被引论文的学生,他们,正代表着我国科研的未来。”
他介绍,本次研究生论坛得到了全国各大高校博士生和硕士生的积极响应,经过研究生的主动报名和组委会的筛选,最终确定了由24名研究生组成的两个研究生分论坛。
乔永康认为,本次论坛的研究生分论坛不仅展示了青年学子的学术风采,更反映了我国隧道及地下空间科技领域的勃勃生机。他强调,评奖流程遵循了严格的标准和程序,确保了每位参赛者都有公平竞争的机会。赛后,他还鼓励学生们继续保持创新精神,为我国的绿色基础设施建设贡献力量。
在遵义这座历史与现代交织的城市,青年才俊们以自己的行动诠释着“绿色梦想”。无论是吴浩泽在隧道工程上的技术创新,还是王知一在地下空间规划中的独到见解,他们都展现出新一代科研人员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当青春的激情与绿色的梦想在红色之城相遇,这不仅是一场学术的盛宴,更是一次青春力量的展现。
世界聚焦黔地,多彩贵州逐绿前行
跨越千山万水,俄罗斯人工智能安全研究院院长、巴黎国际宇航院院士、俄罗斯工程院院士阿纳托里·斯佩兰斯基,从遥远的欧亚大陆来到遵义。
斯佩兰斯基在论坛上分享了他对贵州隧道及地下空间绿色工程的深刻印象:“正习团队令我感到震撼,他们将最前沿的低碳技术融入工程领域,这是一项严谨而专业的成就。”在他看来,贵州的绿色工程不仅体现了技术的创新,更彰显了中国在绿色转型道路上的坚定决心和卓越能力。
会后,与会者们踏上了前往正习高速沙田隧道和仙源零碳收费站的考察之旅,亲身体验了贵州绿色基础设施的魅力。
沙田隧道,全长1172米,是正习高速上的一颗璀璨明珠。采用并网供电系统改造方案,实现了隧道运营的零碳零电费目标。
参观正习高速沙田隧道
参观者们漫步于被誉为“全国公路交通绿色低碳技术示范基地”的零碳收费站的仙源站内,惊叹于其利用光伏发电系统、智能设备应用与水循环系统实现的“零碳化”运营。
参观正习高速仙源零碳收费站
“每一次呼吸,都能感受到这里空气的清新与纯净。”莫斯科大学教授、俄罗斯工程院院士亚历山大·奥夫琴尼科夫在参观后感慨万千:“贵州的绿色工程不仅实现了低碳环保运营,更在隧道火灾控制、烟霾扩散管理上取得了突破,这是对人类生存环境的一份珍贵贡献。”
正习仙源零碳收费站
高校教师们在参观后也纷纷表示:“正习高速的每一个细节都彰显着匠心品质,特别是在电力循环上,采用的Light A仿铝板光伏组件,不仅美观耐用,还实现了能源的自给自足,这是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生动诠释。”
安徽理工大学特聘教授、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冯守中称赞,本次论坛总结了过去两年国内交通行业在低碳环保方面的新技术、新应用,为行业内的思想碰撞和技术革新提供了契机,在推动公路行业节能照明和低碳发展方面起到了重要的引领作用。
正习高速公路
在遵义,这场关于绿色未来的科技论坛,也成为多彩贵州绿色愿景的生动展示。通过实地考察正习高速沙田隧道、仙源零碳收费站等地,与会者们亲眼见证了中国在隧道及地下空间绿色化、智能化建设上的卓越成就。
贵州,这片曾经以复杂地质条件著称的土地,如今正以绿色奇迹向世界宣告:“逐绿前行,未来可期。”(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周雅萌)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