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       城市远洋       |       原创      |       视频             直观中国       |      老外在贵州       |       热点专题       |      Hi,贵州!     
《国家大数据(贵州)综合试验区发展报告2023》成果正式发布
2024-08-29 17:19:10来源: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编辑:罗淼责编:邱观史

  国际在线贵州消息(记者 周娴):8月29日,由贵州省大数据局指导、贵州省信息中心编撰的《国家大数据(贵州)综合试验区发展报告2023》(以下简称《报告》),在2024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贵州专场成果发布活动上对外发布。

  编撰《报告》旨在把发展数字经济作为事关全局和长远发展的战略任务抓实抓好,充分释放数字化发展的放大、叠加、倍增效应,奋力在实施数字经济战略上抢新机,高质量建设数字经济发展创新区。

《国家大数据(贵州)综合试验区发展报告2023》成果正式发布_fororder_图片3

《国家大数据(贵州)综合试验区发展报告2023》成果正式发布现场 摄影 陈果

  《报告》从数据法规制度体系逐步完善、数据基础设施水平大幅提升、特色数字产业保持快速发展、数字化转型向更广更深迈进、数据治理成效持续凸显、数字化发展生态持续优化等六大方面,总结提炼贵州大数据发展取得的显著成效。

  数据法规制度体系逐步完善。贵州先后颁布大数据发展应用促进条例、数据流通交易促进条例、政府数据共享开放条例、大数据安全保障条例等地方性法规,出台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方案,制定政务数据资源管理办法、数据流通交易管理办法、数据要素登记服务管理办法,发布数据产品成本评估、数据交易合规审查规则等,初步构建“地方立法—顶层设计—管理办法—标准规范”的数据法规制度体系。

  数据基础设施水平大幅提升。华为盘古大模型等落地贵州,建设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贵州)枢纽节点,在建和运营重点数据中心47个,其中大型以上25个,算力总规模40.55Eflops,其中智算37.58Eflops,贵州成为全国国产智算规模资源最多、能力最强的地区之一。建成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等,与38个城市实现网络直联,形成3ms/10ms/20ms三级时延圈。推进数据流通利用基础设施建设,建成贵州政务云平台、数据共享开放平台、数据流通交易服务平台、基层治理主题库等公共数据基础设施。

  特色数字产业保持快速发展。华为云全球总部落地贵州,形成一批百亿级、五十亿级、亿级企业梯队,云服务成为“首位产业”,数据中心上下游产业逐渐聚链成群。获批建设首个省部共建公共大数据国家重点实验室、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大数据应用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贵州大数据)。近五年来,贵州全省大数据电子信息产业年产值(收入)翻一番、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翻两番,贵阳大数据交易所集聚数据商和第三方服务机构超过1000家,累计交易额超过49亿元。

  数字化转型向更广更深迈进。贵州持续实施“千企改造”“万企融合”等行动,创新“一业一指引、一业一标杆、一业一平台”融合路径,聚焦8个重点行业和4个重点领域做深做透,数字化融合改造已覆盖全省85%以上的规上企业,上云用云企业突破3万家。发布全国首个数据赋能企业转型评估地方标准,面向三次产业开展评估,全省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水平达到46.5。

  数据治理成效持续凸显。贵州深化政务服务“一网通办”,破解制约全程网办堵点难点痛点,推动全程网办事项占比从2022年的71%提升至2023年的94%。推进村级基础数据“一张表”,为基层减负赋能增效。编制全省公共数据目录“一本账”,推进行业、企业数据归集,推动数据高质量供给,探索公共数据授权运营,推进数据资源化、资产化、资本化。优化数据共享交换调度流程,实现无条件共享数据的即时共享,有条件共享数据申请审批时长由10.45天缩短为1.96天。完善贵州省政府数据开放平台功能,实现省市县三级部门数据开放联通服务,向社会开放数据集约1.8万个,累计注册用户达1.68万个、提供数据开放服务近500万次。

  数字化发展生态持续优化。贵州聚焦华为云等龙头企业发展,加快培育大中小企业协同的产业生态。贵阳大数据科创城生态加快构建,截至2023年底,累计引进大数据及相关企业812家,较上年新增407家。贵州通过开放场景、开放数据,举办数博会、人工智能全球大赛等,出台数据流通交易、算力发展等激励政策,搭建大数据发展人才、技术、资源、资金对接平台,给创业创新者提供全方位服务,逐步构建起大数据领域“政产学研用”生态圈。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