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       城市远洋       |       原创      |       视频             直观中国       |      老外在贵州       |       热点专题       |      Hi,贵州!     
贵州六盘水:培育新质生产力 赋能高质量发展
2025-02-19 16:26:25来源: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编辑:罗淼责编:赵滢溪

  近年来,贵州省六盘水市全面落实“富矿精开”战略部署,坚持能源及能源化工“一二三四”发展思路,全面推进能源及能源化工产业的转型升级。在“旧”的改造与“新”的培育之间,六盘水以数智技术和绿色技术为引擎,推动传统产业焕发新生,同时加快培育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构建“老”“新”“未”产业协同共进的新格局。

  走进水城区发耳煤业的调度应急救援指挥中心,以往嘈杂喧闹、尘土飞扬的场景已悄然不见,取而代之的是智能化采煤工作面井然有序的机械设备。在指挥中心,工作人员轻点鼠标,采煤机便在千米井下精准作业,将“乌金”源源不断地“开采”出来。

贵州六盘水:培育新质生产力 赋能高质量发展_fororder_640 (1)

工作人员正在指挥中心作业 

  目前,六盘水已建成21个智能化采煤工作面和15个智能化掘进工作面,煤炭开采效率大幅提升,人力成本显著降低,安全系数更是节节攀升。曾经粗放的煤炭开采业,在新质生产力的赋能下,实现华丽转身,从传统走向现代,从“汗水经济”迈向“智慧经济”。

  煤化工产业也在六盘水的转型发展中绽放出耀眼光芒。贵州能源水城煤—焦—化—电循环经济基地项目,宛如一座正在崛起的产业新城,在煤化工产业发展中绽放出耀眼光芒。这个总投资超200亿元的项目,涵盖了多个子项目,将煤炭“吃干榨尽”,让每一份资源都能物尽其用。

  在六枝特区,美锦煤焦氢项目早已投产,一期工程运行良好。围绕煤焦油和焦炉煤气的精深加工,一系列项目正如火如荼地建设着,形成了一条完整且高效的产业链。在这里,煤炭不再只是简单的燃料,而是变成了高附加值的化工产品,开启了六盘水产业多元化发展的新篇章。

贵州六盘水:培育新质生产力 赋能高质量发展_fororder_640 (2)

项目厂区 

  传统产业在不断升级改造的同时,六盘水在新兴产业领域也不甘落后。贵州新仁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犹如一匹“黑马”,在黏土提锂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并成功建成黏土提锂中试线,大幅提高锂资源的回收率和利用率,为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在先进装备制造领域,六盘水亮点可圈可点。贵州黑拉嘎科技装备有限公司与中铁工程装备集团有限公司携手打造的“凉都号”全断面岩石隧道掘进机(TBM),成为六盘水高端装备制造的明星产品。这台“钢铁巨兽”专门针对西南区域瓦斯治理巷道掘进的难题而研发,有效解决工程中的“卡脖子”问题,助力煤炭资源实现“富矿精开”,不仅是技术创新的结晶,更是六盘水向高端制造业进军的有力见证。

贵州六盘水:培育新质生产力 赋能高质量发展_fororder_640 (3)

“凉都号”全断面岩石隧道掘进机(TBM)

  创新,是六盘水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密码。为了激发创新活力,六盘水积极搭建创新平台,鼓励企业建立自己的研发中心。各大企业纷纷响应,加大研发投入,一批批自主创新成果不断涌现。

  同时,六盘水还积极牵线搭桥,促成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贵州大学等高校的科研团队与当地企业紧密合作,在煤炭清洁利用、新能源技术等领域开展产学研联合攻关,取得了一系列丰硕成果。

  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六盘水还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广纳天下英才,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团队纷至沓来,为这座城市注入了新鲜血液。同时,六盘水还大力加强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与各大职业院校合作,根据产业需求设置专业课程,为企业培养了大量高素质的技术工人。如今,在六盘水的各大企业里,既有高学历的科研人才,也有技术精湛的一线工人,他们共同构成了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强大人才队伍。

  政策引领和扶持的加持,更是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环境。六盘水接连出台的一系列支持政策,从财政补贴到税收优惠,从土地供应到金融支持,全方位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2024年,六盘水共举办银企座谈会和金融政策宣讲活动20余场,1700余户企业从中受益,100余户企业成功获得贷款184笔,共计13.76亿元。

  在时代的浪潮中,六盘水紧紧抓住新质生产力这把“金钥匙”,解锁了产业升级、创新发展的无限可能,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2024年,六盘水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左右,新增产业到位资金280亿元,工业占比70%以上。一个个重大项目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从最初的规划蓝图变成了如今的繁华实景。六盘水的工业经济发展如同一艘乘风破浪的巨轮,在新质生产力的驱动下,驶向更加辉煌的未来。(文/图 袁海燕)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