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贵州省黔东南州镇远县报京乡立足独特的民族文化资源禀赋,以高质量发展为统领,通过系统谋划、整体推进,创新探索出一条“文化引领、产业融合、共建共享”的民族特色村寨振兴之路。
夯实项目基础硬支撑 蓄势乡村发展动能
报京乡坚持“保护优先、适度开发”的原则,以“微改造、精提升”为理念,积极争取少数民族发展项目、东西部协作项目等资金系统推进侗寨基础设施改造,创新采用“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村民参与”的模式,建成民族文化体验中心、刺绣楼、农耕文化体验园、民族文化传承表演队建设等一系列民族特色村寨项目,补齐发展短板,为乡村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报京乡村容村貌
截至目前,报京乡已累计投入各项资金1000余万元,完成105栋传统民居保护性改造,植入现代生活设施提升居住舒适度,同步建成1.5公里特色人行步道和8000米屋顶景观灯带,成功打造“侗人”“侗象”“侗听”“侗境”“侗房”等标志性景观建筑。
培育非遗文化产业链 赋能民族经济振兴
为传承和保护好非遗文化,报京乡立足报京北侗文化资源,建立“工作室+传习基地+农户工坊”的梯次培养机制,依托芦笙制作工坊、刺绣楼、“绣娘夜校”等阵地,采取1名大师带多名徒弟的师承模式,开展定期培训教学,培养青年传承人120余名。
侗绣
芦笙乐舞培训
同时,报京乡积极推动传统技艺与现代消费需求对接,构建“线下体验工坊+线上直播平台”销售网络,在抖音、视频号等平台打造“非遗产品直播间”,有效推动非遗资源向产业化、品牌化、集群化转型,构建一条“传承人带动、设计升级、产销衔接”的特色产业链,为民族经济的振兴注入新的活力。
深挖民族文脉软实力 精铸文旅地标品牌
报京乡坚持“文化立乡、旅游强乡”的发展定位,深度激活民族文化资源的经济价值,依托老寨区传统建筑群打造“见人见物见生活”的沉浸式文化体验区,修复侗族鼓楼、风雨桥等标志性建筑,改造特色民宿,实现“修旧如旧、功能升级”的有机更新,切实将侗族文化元素创造性转化为旅游吸引力。
古苗疆服装展
报京侗寨侗年活动
报京乡依托当地民族文化,努力构建“四季侗乡”主题产品体系,春季举办“开秧门”农耕体验;夏季开展“侗歌节”音乐盛宴;秋季组织“丰收祭”民俗展演;冬季打造“侗年味”美食季,形成“月月有节庆、季季有亮点”的文旅吸引力,完善“吃住行游购娱”旅游业态,进一步擦亮报京“三月三”国家级非遗名片,成功举办了2024年报京乡松柏洞第44届“七夕”传统民俗活动、报京侗寨侗年活动、一绣古苗疆刺绣服装展、摄影大篷车下基层摄影展等颇具影响力的各类活动,累计吸引各类游客1万余人次,创造经济效益200余万元。(文/图 姚宗世)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