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       城市远洋       |       原创      |       视频             直观中国       |      老外在贵州       |       热点专题       |      Hi,贵州!     
贵州:AI赋能招评标 构建交易新生态
2025-04-24 10:39:08来源:天眼新闻编辑:赵滢溪责编:赵滢溪

  4月15日至16日,在贵州一房屋建筑工程施工项目5个标段评审过程中,应用了人工智能技术辅助评标专家完成技术标评审,这在国内工程建设招标投标领域尚属首次。

  此次运用在具体项目上的房屋建筑工程施工招标投标领域AI评标大模型,是在公共资源交易“全省一张网”相关功能基础上,由贵州省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组织技术力量,历经一年多的探索攻坚构建而来的。

贵州:AI赋能招评标 构建交易新生态

贵州省公共资源交易一张网功能板块

  技术团队严格对照行业技术评审标准,对超2亿条高质量语料训练、上千个项目样本学习精调,建立了评审规则库,高度模拟专家评审逻辑,并经住建领域权威专家反复指导论证。

  在该房建项目的评标中,AI评标大模型在1小时40分内完成了5个标段47份招标(投标)文件的智能识别、推理与分析,自动提取139个关键评审点,之后,评标专家再根据评审点,对每份投标文件进行认真分析研判。

  一位评标专家表示:“AI对中标候选人的排序判断和我们的评审结果一致,对我们提升评审效率和质量很有帮助。”随着对AI大模型使用熟悉度的不断提升,专家的评审时间也较前期缩短了46%。

贵州:AI赋能招评标 构建交易新生态

贵州省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办事大厅

  省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AI评标大模型通过对文件、工程图纸、模型等专业内容的多模态识别和低幻觉输出,不仅能实现评审点精准推理分析,还具备招标(投标)文件内容智能解析、技术指标自动量化,高能辅助技术评标等功能。

  省公共资源交易中心还将总结房屋建筑工程施工招标投标领域AI评标大模型应用经验,在市政、交通、水利等领域逐步推行人工智能辅助评标,以AI赋能公共资源交易“全省一张网”升级迭代。

贵州:AI赋能招评标 构建交易新生态

国家大数据(贵州)综合试验区展示中心。贾智 摄

  开年以来,DeepSeek等人工智能赋能潮起。抢抓人工智能发展机遇,探索其在交易服务、监督管理、辅助决策等多场景应用,正在成为全省有关部门、经营主体助推构建高效透明、规范高效新型交易生态体系的重要抓手。

  省发改委日前会同省有关部门制定的《贵州省工程建设招投标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整治工作方案》(简称《方案》)中明确,要健全智慧监管功能,推动现场监管向全流程数字化监管转变,完善招标投标电子监督平台功能,畅通招投标行政监督部门、纪检监察机关、司法机关、审计机关监督监管通道,建立开放协同的监管网络。

  结合《方案》相关要求,4月21日,省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人工智能 ”板块再“上新”,开发的招标文件合规检测大模型系统功能上线试运行,将用于辅助工程建设领域招标投标各相关行政监督部门对项目招标文件进行抽检。

  市州层面,贵阳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按照市委、市政府有关工作要求,发挥贵阳贵安作为全国首个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核心区的先行示范作用,聚焦DeepSeek在人工智能领域带来的新变化、新形势、新机遇,研究大语言模型在公共资源交易领域各环节的契合点,目前已完成智能辅助客服、评审法律智能库两项应用开发,预计在5月初上线服务各方交易主体,促进贵阳贵安公共资源交易数字化服务水平实现新跃升。

贵州:AI赋能招评标 构建交易新生态

黔云招采荣获国家数据管理能力成熟度(DCMM)二级认证

  贵州省黔云集中招标采购服务有限公司作为省公共资源(国有企业生产资料)交易中心,此前已积累了大量国企招标采购的交易数据。企业获国家数据管理能力成熟度(DCMM)二级认证后,目前正与有关科研院所洽谈,力争在交易服务采购文件自动化生成、合规信息审查、智能辅助评标等人工智能场景达成深度合作。

  贵州大数据集团围绕招、投、评全流程,基于贵州政务云和国产大模型、国产算力,通过整合人工智能方面新兴技术,深度结合公共资源交易领域业务现状,通过国产算力基础设施建设、国产大模型平台建设、数据集建设、行业模型开发训练、行业应用系统开发,在智能评标应用方面开展探索攻关。

  当前,贵州大数据集团正助力省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创新性地开发AI智能评标、AI围串标识别分析、AI招标文件智能审查、AI投标助手等应用,以数智赋能公共资源交易的公平与高效。(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管云)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