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直播中
古驿道承载着历史的厚重,苗绣图腾编织着文明的传承,蜂糖李甜透小康光阴,知青薪火点亮乡村未来。以山河为卷,以奋斗为笔,在乡村振兴的壮丽画卷中书写属于自己的云端传奇——
“三、二、一,跑!”随着指令响起,外地游客从700米的高山一跃而下,滑翔伞如巨蝶展翅,掠过牂牁江畔。古驿道旁,89岁的老支书黄道美仰头而笑:“百年前马帮驮货过山崖,如今城里人‘飞’着来送钱!”
古道新韵:文旅融合唤醒沉睡历史
半坡村位于六枝特区牂牁镇牂牁江畔,一段10公里长的明清古驿道在荒草中沉睡了百年。青石板上的马蹄印,曾见证过西南边陲“三十里一驿,十里一塘”的商旅繁华,这条清雍正年间改修后的驿道将云贵路程缩短10里,毛口至打铁关的马帮昼夜穿行,桐油灯焰照亮山崖。1937年滇黔公路贯通后,古驿道终被遗忘。
记者跟随黄道美老人,一起走进半坡塘残存的一段古道,穿越时空,去感受和触摸那曾经被马蹄和岁月打磨过的历史印记。“‘岩疆锁钥’,这四个字是清同治十年(1871年),郎岱厅司马喻怀信在此镌刻的。”“这就是‘拦马桥’,这里本无桥,因为山高坡陡、地势险要,驮马到此稍有不慎就会滚下万丈深渊,于是就有人用绳子捆在树上作阻拦之用,故此得名。”他又指向半坡塘遗址,“那里曾是接官厅、营房所在,如今只剩嵌着德政碑碎片的村民院墙了。”
近年来,文旅融合的春风吹醒古驿道。旅游公路、通组公路、产业路纵横交错,浅黄色的农家小院错落有致,滑翔伞基地在悬崖上起飞,外地游客循着“坐看云起”民宿导航而来。阳光下,曾经的免夫马碑、刑台残基、兵营残垣等文化遗迹,与山间的滑翔伞基地、茶叶基地、水果基地、时尚民宿等现代农旅融合产业“硬核碰撞”、奇妙共生。
苗绣图腾:穿在身上的文明史诗
九层山,传说有九十九座山,夜郎王多同曾在此厉兵秣马,欲建都于此,后因不足百座山作罢。这里居住着70余户苗族(大花苗)同胞,他们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和服饰。
在九层山的晨雾中,绣娘张天美的指尖正破译“迁徙密码”。三角形大山纹、菱形团结纹、矩形田土纹……这些苗绣图腾,记录着大花苗族四迁西南的血脉史诗。“祖先把历史绣进衣裳,我们得让世界看懂。”她举起耗时一年缝制的苗族服饰向记者展示。
这项濒临失传的手艺,在乡村振兴中重获新生。半坡村党支部帮助九层山妇女同胞组建了民族服饰加工作坊,添置了先进的缝纫设备,建立了销售直播间。鼓励绣娘张开美带领一群不能外出务工的宝妈在家做苗族服饰,销售收入已突破10万元。
曾经“养在深闺”的民族技艺,如今借力电商和旅游,变身文创精品,一套手工民族服饰售价超3000元,带动70余户年均增收5000余元。绣娘马金秀笑言:“从前针线只为嫁衣裳,如今能‘绣’出小楼房!”
蜂糖李革命:小产业点燃大希望
在龙井的乱石堆里,严强用4年时间完成了一场“蜂糖李革命”。这个曾因游手好闲被嘲笑的村民,在驻村干部支持下开垦20亩荒山,人背马驮运来农家肥,种下蜂糖李、黄桃、早樱桃。“前三年光投入不见果,村民说我‘把钞票埋进石头缝’。”他摸着手掌上厚厚的老茧回忆。
四年后,严强的龙井果园结出了高品质的水果,蜂糖李卖到30元一斤,第一年收入近4万元,许多村民不敢相信,悄悄去他的果园观望;第二年,他家果园的收入接近10万元,村民们坐不住了,纷纷跑去找他请教种植技术。部分村民还跟着他种植了蜂糖李,全村累计种植10000多株。
经过几年的摸索和学习,如今他已成为村里种植果树的“专家”。在他的带动下,通往龙井产业路的两旁,闲置多年的土地焕发出了新生机。
“如果不受天气影响,今年有望达到15万元的收入。我要把大家带动起来,实现规模连片发展,同时把直播搞好,努力把我们村的果子卖出大山,带领群众增收致富!”严强信心满满地说。
严强只是半坡村党支部培养的17名致富带头人之一,在他们的带动下,村民在田边地头累计种植樱桃、蜂糖李等果树500余亩,产值突破150万元。曾经砍树当柴烧的村民,如今守着家庭果园年入数万。
山海课堂:从知青牙刷到复旦学子的教育长征
半坡塘老街69岁的黄玉仁老人仍记得上海知青带来的“文明震撼”:“他们用白瓷杯刷牙,惊得我们围着看稀奇!”1969年,8名上海知青在此播下文化火种,“他们带来了固体酱油、卫生纸、痰盂等,我们以前从来没见过,我跟他们学会了刷牙,学会讲卫生、学会看书……。”
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半坡村偏远闭塞,没有郎毛路,有的只是勉强遮风避雨的茅草房、杈杈房、土墙房,仅靠一条古驿道连通外界。整个村上学读书的人不多,读过初中的更是凤毛麟角。上海知青带来书籍,空闲之余读书学习,对半坡村民产生了深刻影响。
以前全村找一个初中生都难,现在全村160多名大学生在全国各地发展。脱贫户周玉国家培养出了三个大学生,令村民们羡慕不已。去年,半坡村4名学生考上了一本,其中新村组的陈俊诗考上了复旦大学本博连读。
从知青牙刷到复旦学子,这场跨越半个多世纪的教育接力从未中断。昔日种下的文化种子,如今化作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密钥。村支书邓召云说:“乡村振兴,既要富口袋,更要富脑袋!”
央视出山记:一颗沃柑的共富宣言
2023年,半坡村登上央视跨年晚会,千亩沃柑基地闪耀荧屏。致富带头人严强捧起金灿灿的沃柑,向全国观众展示甜蜜答卷:“让半坡的果子甜遍全国!让我们的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近年来,半坡村通过“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建成精品果园十余个,沃柑年产值超500万元;千亩茶园香飘四海,游客采摘、直播带货双线并进,群众持续增收。
如今的半坡村,滑翔伞云端翱翔,民宿客栈客似云来,摘樱桃、采春茶、尝蜂糖李、吃沃柑轮番登场。村民人均年收入从2015年的不足6000元跃至1.2万元,村集体经济突破160万元。
古驿蹄音犹在耳,云端产业正扬帆。半坡这个曾靠马蹄丈量世界的村落,正在喀斯特山坳里写就新时代的“山村变形记”。(记者 胡媛 陈栋梁 李高阳 邓文理)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