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15日,一个普通的星期四,但是对于中国桥梁建设来说,又是一个好日子。
今天,位于贵州省六盘水市六枝特区中寨乡境内的纳晴高速六枝特大桥顺利合龙,刷新了同类型桥梁的世界纪录。
合龙后的纳晴高速六枝特大桥
这座牵动业界目光的贵州在建桥梁,是纳晴高速关键控制性工程,主桥长1292米,主跨径320米,最大墩高196米。
其主桥墩高度、单跨跨径、主桥长3项指标在同类型桥梁中均居世界第一,主桥采用的五跨预应力混凝土空腹式连续刚构梁结构形式更是世界首次。
为何要建这样一座桥?
由贵州交投集团所属路桥集团承建的六枝特大桥,跨越深谷、地形陡峭、地质复杂,且气候多变、常年多雾,无疑给桥梁设计、施工带来严峻的考验。
六枝特大桥路线跨越长度达2公里U型峡谷,可纳入桥型比选范围的有钢桁梁悬索桥、钢桁梁斜拉桥和预应力混凝土空腹式刚构桥。
贵州交投集团所属路桥集团纳晴T10标项目总工周国云说,从地质条件、工程规模、维护成本、施工难度等方面综合考虑,悬索桥及斜拉桥方案有不足之处。
而空腹式刚构桥结构,是在常规连续刚构桥形式上,将箱梁根部的腹板“挖空”,下弦、上弦与主墩相连接组成三角区。
早在2013年,水盘高速北盘江大桥的建成实现了空腹式刚构桥从无到有的突破,成功将钢筋混凝土梁式桥最大跨径提高到290米。
这一设计,让下弦主要起承压作用,可以充分发挥混凝土承压能力强的优势,同时减小实腹梁段的结构长度,优化结构受力,从而提高跨越能力。
六枝特大桥建设团队受此启发,将深谷变为新的实验场景,采用五跨连续(三主跨)预应力混凝土空腹式连续刚构梁结构形式,实现了320米超大跨径的突破。
“六枝特大桥是在继水盘高速北盘江大桥之后,该桥型在贵州山区再一次成功地运用。”贵州交投集团党委委员、副总经理韩洪举说道。
无疑,六枝特大桥的攻坚为我国建设特大跨径空腹式刚构桥积累了重要经验。
12年前,水盘高速北盘江大桥合龙,让主持修建该桥的韩洪举至今难忘:“当时在同类桥梁中,国内乃至世界还没有如此跨度的大桥可参考借鉴。”
正是北盘江大桥的工艺积淀,给了建设者挑战六枝特大桥的底气。3×320m空腹式连续刚构桥方案,相比钢结构大跨索承结构,节省造价6.5亿元以上。
修一座桥相当于修了3种桥
连续刚构桥具有结构受力性能较好,对于山高坡陡、施工场地狭窄的山区,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因此在我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中获得了大量应用。
回顾参建过的上百座大桥中,韩洪举最喜欢混凝土连续刚构桥,外观低调朴实,骨子里却有钢筋铁骨和他一样“蛮”。
在多数人看来,“蛮”是野蛮的意思,但在桥梁工程师韩洪举看来,“蛮”是一往无前、永不言败。
如果说,水盘高速北盘江大桥的成功建设,实现了空腹式刚构桥从无到有的突破。那么,今天合龙的六枝特大桥是该桥型的一个全新跨越。
为了跨越峡谷,六枝特大桥初步设计是采用跨径1238m钢桁梁悬索桥。但较为巧合的是在建设者多次现场踏勘后,事情的发展出现转机。
设计团队发现,在沿桥路径线下方的峡谷中部有个较为显眼的小丘陵,于是突发灵感:“这俨然是一个天然的墩位,将其利用起来可有效减小桥梁的跨度。”
大桥横跨当地村寨出行唯一的盘山县道,建设者通过对墩位进行合理布设,同时联立峡谷中部丘陵所在位置反算出大桥的最大跨径在290m到350m之间。
根据地形地貌,符合此跨径的桥型便是2013年8月建成在贵州水盘高速成功投入使用的主跨290m的空腹式刚构桥,水盘高速北盘江大桥。
该桥经过十年连续观测显示其跨中下挠不到4cm,十分的稳定,且后期几乎零养护。综合考虑下,最终决定了六枝特大桥的桥型,预应力空腹式连续刚构桥。
确定桥型后,根据空腹式刚构桥结构的特征和受力需求,以及施工现场环境的限制,建设者又对空腹区施工总体方法进行了四种方案的对比,采用了双扣挂悬臂浇筑施工工艺。
基于这种双扣挂体系,最终形成了“一桥三工艺”的特点,融合了拱桥、斜拉桥和连续刚构桥三种工艺——
集众家之长,空腹区下弦采用类似拱桥的扣挂悬臂浇筑工艺,上弦采用类似斜拉桥扣挂悬臂浇筑工艺,汇合后的常规梁段采用刚构桥悬臂浇筑工艺。
周国云告诉记者,这种“一桥三工艺”的创新,最大限度地适应了当地地形,也为空腹式刚构桥施工技术提供了全新的解决方案。
【记者手记】
六枝特大桥从一天天长出“翅膀”到顺利合龙,见证着贵州桥梁的发展与进步,贵州造桥技术不断刷新自己创造的“最长、最高、最大”纪录。如今,中国桥梁工程的规模和技术水平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步履铿锵从桥梁大国迈进桥梁强国。
“每一座宏伟桥梁都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大型桥梁的建造不仅是一个国家技术实力的体现,更是其综合国力的象征。”作为一名桥梁工程师,周国云深有体会。每一项伟大的工程背后,还蕴含着无数人的辛勤付出,正是他们的努力,才让中国梦的实现成为了可能。(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刘力维)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