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乌蒙山脊托起层层云雾,在海拔2900米的云贵高原之巅,微风过境,留余清凉。
地处云贵高原东部的六盘水,凭借1400米至1900米垂直海拔落差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在低纬度与高海拔的奇妙平衡中,孕育出夏季平均气温19摄氏度的独特气候。
从地下转向地上,从卖资源到卖天气,这座被中国气象学会授予“中国凉都”金字招牌的城市,以一个“凉”字为支点,构建起跨越四季、融合三产的避暑经济体系,重塑城市气韵。
气候资源的价值觉醒
转型,始于对气候价值的重新定义。
从一个IP到一个节庆,朱德贵见证了这一系列的变迁。
2004年,时任六盘水市气象局局长朱德贵伏案翻阅着历年气象资料,“响应市委、市政府‘城市品牌形象’号召,各单位都在挖空心思寻找好主题。”
“六盘水的特点、优势就在夏天,必须要把这个特点推荐出去!”经过大量数据资料分析,六盘水市气象局提炼出当地气候几大优势——气候宜人、夏季滋润、紫外线辐射适中、空气清新、气候资源优势突出……
2004年3月31日,“凉都”这一提法正式确定。同年,首届凉都·六盘水消夏文化节举行,首次打出“凉都”城市新名片。
为进一步论证“凉都”这一提法,六盘水成立“凉都·六盘水”课题组,将六盘水本地与全国气象台站同期30年的气象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六盘水气候资源具有许多的唯一性”。
随后,一个大胆想法产生,在“凉都”前面加上“中国”。向着“中国凉都”这个目标努力,重新定位、充实材料……得出结论:六盘水兼具“凉爽、舒适、滋润、清新、紫外线辐射适中”的气候特征。
2005年8月12日,中国气象学会向六盘水市政府颁发了“中国凉都·六盘水”证书。六盘水成为我国首个以气候特征命名的城市,正式将“凉”当作城市文化名片,推向全国,走向世界。
产业转型的绿色突围
认证只是起点,真正的蜕变来自对传统产业的“刮骨疗毒”。
当时“吃煤饭”“念煤经”的六盘水提出,摆脱“高投入、高能耗、低效益”的发展模式,走出“污染、治理,再污染、再治理”的怪圈。
以建设全国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为引领,六盘水围绕“立足煤、做强煤、不唯煤”,实施工业倍增行动,一手抓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巩固发展煤电特色优势产业;一手抓新兴产业培育壮大,着力构建大宗固废综合利用产业布局。
“黑转绿”在六盘水的发展基因:该市6家燃煤电厂17台燃煤发电机组中,13台已完成超低排放改造;4个市(特区、区)生活垃圾全部焚烧发电,实现“零填埋”;2024年,六盘水市中心城区全年无PM2.5污染天气……
今日的六盘水,以山为骨,以水为魂,华丽转身。既有工业的时代特征,也有旅途上的诗和远方;既有绚丽多彩的人文风情,也是近悦远来的投资沃土。
工业筑基,文旅添劲。与气候“搭台”相随的是经济“唱戏”八面风来。这些年,借助平台大招商,促成合作大发展,资金流、信息流、人才流跨越山海,潮涌乌蒙。工业城市六盘水,在转型发展中展现新风采。
城市IP的持续生长
2004年,六盘水首次举办消夏文化节,首次将发展目光聚焦在气候资源与文旅资源上。此后,每年夏天,六盘水都会发出“清凉邀约”。
夏季国际马拉松比赛、国际滑翔伞邀请赛、世界鞭陀大赛等一个个有影响力的赛事接续举办,吸引赛事爱好者跨山越海奔赴六盘水;乌蒙大草原、牂牁江、野玉海等景区景点敞开大门,喜迎八方来客……
相遇于夏天,也在每一个夏日相聚。“康养胜地中国凉都”沉淀为城市IP,“相约凉都·欢乐避暑”从一个节日延展成一整个夏天的欢腾……中国凉都,火热出圈。
2020年,“消夏文化节”调整升级为“消夏文化避暑旅游季”。从“节”到“季”,一字之差背后,是六盘水贯穿四季的“文旅+”多产业融合、全域旅游发展之道。春有百花秋有叶,夏有凉风冬有雪,六盘水打破季节限制,立足旅居城市定位,从夏季首选迈向四季皆宜,聚焦“吃住行游购娱”,以新场景、新玩法、新业态满足游客四季需要。
5月5日至10月8日,2025年中国凉都·六盘水避暑季如约而至,以清凉赛事、清凉文化、清凉旅居为钥,解锁凉都夏日的N种打开方式,形成“周周有亮点、月月有特色、处处有清凉”的文旅新场景。
20年前,六盘水用“凉”字撕开工业城市的刻板印象。20年后,这座城以“凉”为帆,在高质量发展的浪潮中破浪前行。(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鲁媛 尚宇杰)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