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田园细梳妆,美丽乡村入画来。
位于贵阳市南部的花溪区,被誉为“高原明珠”,年平均气温15.7摄氏度,因“‘花’开四季,‘溪’水长流”而闻名。初夏的花溪,一川花影一川云,一曲溪流一曲烟,宛如天然的山水田园水墨长卷,一步一景皆入画。
近年来,花溪区坚持“生态立区”战略,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以产业兴旺为重点、生态宜居为关键、乡风文明为保障、治理有效为基础、生活富裕为根本,抓实美丽乡村建设,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化融合发展,绘就了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城乡融合新图景。
黔陶乡马场村的田园风光
有效治理 扮靓乡村“面子”
花溪区的生态画卷,既是大自然的馈赠,更是落实“两清两改两治理”行动,对生态环境潜心保护的结果。花溪区以“两清两改两治理”为抓手,全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让乡村成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家园。
让农房更宜居,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花溪区聚焦“清、建、管、用”,探索“一张底图、一个规划、一套政策、一个系统”“四个一”做法,先后清理残垣断壁1313处,乱堆乱放3815处,推进农房宜居化改造3100栋。通过统一规划设计,新建和改造的农房既保留了传统建筑风格,又融入了现代元素。同时,加强农房建设管理,规范审批流程,确保农房建设有序进行。
改厕改圈工作有序推进,坚持“公厕私厕同治、室内厕室外厕同治、治厕与治污水同治”,新(改)建农村户厕11088户,农村公厕长效管护机制初步形成,实现旱厕动态清零。农村的厕所干净整洁,卫生条件极大改善,村民生活质量显著提高。
青岩镇龙井村古井
乡村的水更清、岸更绿。3年累计投资2.2亿元建设集中式污水处理设施219套,实现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100%,黑臭水体动态消除。全面推进水土流失治理,水土保持率达91.59%,位居全省前列。连续三年顺利通过生态环境部农村环境整治成效评估组现场核查。昔日的臭水沟变成了清澈的小溪,河水潺潺,鱼翔浅底。
治理垃圾聚焦“分、投、收、运、处”五个环节,全面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收运体系建设,完成1656个农村垃圾收集点位建设,30户以上自然村寨农村生活垃圾收运体系全覆盖。同时,加强垃圾分类宣传教育,引导村民养成垃圾分类的好习惯,乡村的环境更加整洁优美。
行走在花溪区的乡村,白墙黛瓦与绿水青山相映成趣,干净整洁的村道蜿蜒向前,文化广场上欢声笑语不断,特色产业蓬勃发展。“两清两改两治理”不仅改善了村容村貌,更点燃了乡村发展的新引擎。
扮靓乡村“面子”,推动人居环境“一片美”到美丽乡村“全域美”的蝶变,是花溪区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一年接着一年干,打造美丽乡村的生动实践。
“建设美丽乡村是事关百姓福祉的民生工程,花溪区将学好用好‘千万工程’经验,从自身实际与特点出发,以绿色发展助推乡村振兴,实现发展与生态的良性互动,全力推动农村环境高水平保护,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花溪区副区长罗军说。
青岩镇龙井村布依族古村落
激活动力 巩固文明“里子”
走进高坡乡街上村,红军标语、红军居住地等红色遗迹保存完好,红色文化在这里传承和发扬。
村里通过建设红色美丽村庄,深入挖掘红色资源,讲好红色故事,让红色基因融入村民的血脉。同时,利用红色文化发展乡村旅游,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参观学习,接受红色教育,红色文化成为街上村乡村振兴的强大精神动力。
乡村振兴,治理有效是基础。花溪区不断创新乡村治理模式,提升乡村治理水平,激发乡村发展活力。
青岩镇山王庙村成立农村物业管理委员会,采用“村集体+公司+匠人”的模式,聘用村民负责基层治理、基础设施维护、公共绿化管理等工作,不仅解决了村民就业问题,还提高了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村庄管护有了长效机制,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石板镇镇山村以乡村治理为路径,大力推进“两清两改两治理”,整治村容村貌、焕新农家庭院,打造“一院一景、一户一韵”的乡村新风貌。同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数字化乡村治理平台,实现村务公开、村民诉求受理、矛盾纠纷调解等工作的信息化管理,提高了乡村治理效率和水平。
游客在乡村游玩
马铃乡以布依族“正月十二布依歌会”“六月六”、苗族跳场等传统节日为契机,开展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活动,让传统文化焕发新活力。
花溪区常态推进移风易俗,通过公益广告、坝坝会等载体传播移风易俗理念,发布“两清两改两治理”倡议书、农村卫生家庭建设行动倡议书,加强宣传引导,强化“两书一约一会两榜”约束管理。
孟关乡成立红白理事会,制定村规民约,倡导婚事新办、丧事简办,破除铺张浪费、盲目攀比等陈规陋习。
花溪区深入挖掘本土文化资源,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让乡村充满文明气息。各乡镇深入开展移风易俗宣传“十进”系列活动,抓好红白理事会和执事人员的管理,192个村(社区)“一约一会”常态长效运转。通过村规民约,规范村民行为,化解矛盾纠纷,促进乡村和谐稳定。
如今,文明新风在花溪区的乡村蔚然成风,村民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社会风气更加和谐向上。村民的自治意识不断增强,民主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乡村治理更加有效,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坚实保障。
高坡乡打造的花海
产业赋能 夯实发展“底子”
产业是乡村振兴的根基。花溪区立足自身资源优势,积极探索特色产业发展之路,让乡村经济“活”起来,让美丽环境催生美丽经济,着力发展幸福宜居、舒适便捷的美丽乡村新业态。
青岩镇龙井村,这个98%的村民为布依族的古村落,以“布依情味·龙井百坊”为主题,通过农房变“客房”、农艺变“工艺”、农俗变“节俗”、农园变“田园”、农民变“网民”的“五变”实践,成功实现华丽转身。村里构建起“百坊”产业集群,香坊、银坊、蜡染坊等各类工艺坊星罗棋布,传承和弘扬了民族文化,成为村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花溪区村级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突破7300万元,村均收入实现59.88万元,经营性收入超50万元以上的村有42个,经营性收入超100万元以上的村有22个。
龙井村手工染坊
青瓦白墙、草木含香,工坊林立、古井悠悠,这是龙井村给人的印象。
曾经的传统村落,如今已成为乡村旅游的热门目的地。龙井村成功创建国家3A级旅游景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庄、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入选中国干部网络学院“全国农村典型案例”。
久安乡,曾因煤矿而兴。近年来,积极适应“黑色产业”到绿色产业的转型,通过“三转三变”,实现产业从“地下挖煤”转向“地上种茶”,经济由“黑色经济”转为“绿色经济”,发展从“产煤乡”转为“产茶乡”,“煤山变茶山,矿工变茶农,黑色变绿色”,完成了“南方小煤窑产区—重要生态涵养区—高质量绿色发展试点区”的历史转型。“绿宝石”“红宝石”等知名品牌走向世界,被誉为“高原古茶树之乡”。
黔陶乡发展的旅居产业
黔陶乡马场村,凭借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优美的田园风光,大力发展旅居产业。“百庄黔陶”项目涵盖研学、旅居、机车驿站、餐饮等多个业态,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体验乡村慢生活。2024年,花溪区国内游客接待3088.51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416.48亿元。
花溪区持续做优做强以草莓为主,辣椒、香葱、食用菌和茶叶为辅的农业特色产业,培育了“花小莓”“花小葱”“花小椒”等“花”字号农产品品牌。其中,草莓种植规模稳居贵阳市第一,“花小莓”品牌价值达4.92亿元。通过建设标准化种植基地、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拓展销售渠道等举措,花溪区的特色农业正逐步走向规模化、产业化、品牌化发展道路,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动力。
花溪区先后获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是我省同时获得生态环境领域两块“金字招牌”的2个区县之一。获得“国家生态示范区”、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全国市辖区旅游综合实力百强区”“中国西部地区综合竞争力百强区”等称号。青岩龙井、高坡扰绕、黔陶马场等一批乡村先后入选国家级、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
如今的花溪区,乡村面貌日新月异,产业发展蒸蒸日上,农民生活幸福美满,成为人们向往的“诗和远方”。(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兰荣江)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