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2日,2025年民体杯全国龙舟、独竹漂比赛在贵州省黔东南镇远县㵲阳河畔开幕。来自全国各地的10支龙舟队与10支独竹漂代表队,总计400余名运动员齐聚千年古城,以水为媒介,共同展现中华传统体育文化独特而迷人的魅力。
龙舟赛现场 摄影 江春健
本次赛事持续两天,龙舟比赛设有男子200米和500米直道竞速等项目,独竹漂比赛设有男子、女子100米和200米直道竞速项目,各项目均分为预赛、复赛、半决赛和决赛。
龙舟赛现场 摄影 陆丹
自2023年该赛事首次在镇远县举办以来,今年已是民体杯全国龙舟独竹漂比赛连续第三年落户镇远。依托赛事交流互鉴,镇远不断将古城的历史底蕴与体育的激情活力交相辉映,聚八方宾朋,展文旅新机。
现场开展的文艺展演 摄影 陆丹
比赛时,天空中飘着小雨,但参加标准龙舟比赛的龙舟,仍如离弦之箭飞驰而出,水面上浪花飞溅。队员们整齐划一挥动划桨,动作刚劲有力,龙舟在河面上劈波斩浪,岸上观众的加油助威声此起彼伏,响彻河畔。
现场开展的文艺展演 摄影 陆丹
本次赛事中,独竹漂项目备受瞩目。独竹漂是发源于贵州北部赤水河流域的一项民间绝技,它最初作为当地群众的水上交通方式存在,后历经岁月变迁,逐渐演变成各族群众共享的娱乐、竞技比赛项目。2009年,独竹漂入选贵州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在2011年首次作为运动项目于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中亮相,成功完成了从生活技艺到竞技运动的华丽转变。
在比赛现场,独竹漂选手们展现出了高超的技艺,他们站立在一根细长的竹子上,在水面上灵活自如地穿梭,其平衡能力令人惊叹不已。
独竹漂竞赛现场 摄影 陆丹
田洪金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独竹漂的传承人,同时也是全国性独竹漂竞赛的冠军选手,多次参加全国性比赛并屡获佳绩。他介绍,独竹漂对人体的平衡和协调能力要求极高,自己刚开始学习时,一天落水几十次是常有的事,但经过多年坚持不懈的练习,如今已能熟练完成跳跃上漂、撑杆跳上漂等高难度技巧动作。此次参赛,田洪金满怀信心,期望取得优异成绩。
龙舟赛现场航拍图 摄影 程星雨
赛事的举办也点燃了古城的热情。市民杨欣悦说:“龙舟赛给镇远带来了人气、名气,每次赛事举办,河畔边总是人山人海,男女老少都汇聚于此,为参赛队伍呐喊助威,那种齐心协力的氛围特别让人感动。而且,随着赛事的多次举办,越来越多的外地朋友知道了镇远,来到这里旅游,感受古城的魅力。古城里的商铺生意变好了,家乡的发展也越来越有活力,作为镇远人,我感到特别自豪。”
镇远古城夜景 摄影 陆丹
市民岳军表示,通过民体杯,大家更深入地了解了龙舟和独竹漂文化,这些传统体育项目不再只是书本上的知识,而是真切地呈现在眼前,甚至能参与到相关的互动中,这不仅丰富了大家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增强了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大家都期待着民体杯这份热闹与活力持续为古城注入新的能量。
赛事期间,镇远古城还同步上演国家级非遗展演、“龙神嫁妹”主题巡演等活动,以“体育+文化+旅游”模式,为游客打造“日观竞渡、夜享风情”的沉浸式体验。(文 墨晗)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