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的贵州六盘水,群峰叠翠,凉风裹着草木清香漫过乌蒙山脉。7月20日,西南主流媒体采访团沿着蜿蜒的山路向海拔2300米的野玉海国家级旅游度假区进发,车窗外的云雾时聚时散,宛如一幅流动的水墨画卷。
这个被称为“凉都六盘水会客厅”的山地旅游目的地,正以“山地观光小火车”“高原低空滑翔伞”“沉浸式彝族火把节”等体验性IP,重新定义山地文旅的高质量发展路径,也为全国山地旅游转型提供了可复制、可借鉴的“野玉海样本”。
从网红小火车到低空飞行
多维体验项目持续出圈
野玉海的名字,源自野鸡坪、玉舍、海坪三地的诗意组合。这里拥有壮丽的喀斯特地貌、万亩高原草场、原始森林和浓郁的彝族文化。
六盘水野玉海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是贵州省委、省政府重点规划打造的100个旅游景区之一,由海坪彝族文化小镇、野鸡坪高原户外运动基地组成,景区核心区22.6平方公里。度假区最高海拔2503米,夏天平均气温19℃,自然植被覆盖率达到81.3%,四季气候宜人,气候温和,是天然的避暑度假旅游胜地。
盛夏的野玉海,绿意盎然,气候宜人。采风团一行首先登上了野玉海景区的明星项目——山地观光小火车。这列穿梭于海拔2000多米高山之间的“网红”列车,以其独特的螺旋盘升轨道和绝佳的观景视角而闻名。记者们坐在缓缓爬升的车厢内,窗外是连绵起伏的青山、葱郁的林海和点缀其间的特色彝寨,壮丽的山川画卷在脚下徐徐展开,引得记者们纷纷举起相机、手机,记录下这震撼人心的瞬间。
此外,景区的低空飞行项目也非常受欢迎,游客可以乘坐滑翔机从空中俯瞰,将野玉海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的全貌尽收眼底:千户彝寨的磅礴气势、玉舍国家森林公园的浩瀚林海、海坪彝族文化园的独特风情,与蜿蜒的公路、静谧的湖泊共同构成了一幅立体的生态画卷。
因地制宜盘活山地资源
创新业态助力文旅突围
观光小火车和低空飞行是野玉海突破传统观光模式、打造深度体验型度假目的地的关键举措。
据了解,“野玉海单轨高架观光小火车”,是世界首个螺旋盘升跨座式单轨线路,在险峻的山峦间盘旋而上,最大坡度达6%,爬升高度达220米。
据野玉海公司导服主管杨大红介绍,野玉海景区依托“中国凉都·六盘水”独特的凉爽气候优势,围绕山地森林和彝族文化两大主题资源,打造了彝族风情小镇、彝族历史文化博物馆、观光小火车、玉舍雪山滑雪场、玻璃栈道、5D球幕影院、帕斯谷游乐园、万亩花海、赛车体验中心、实弹射击场等45个文旅体育项目。在文化赛事方面,这里的彝族火把节、全国鞭陀大赛、全国汽车拉力赛、彝族年、帐篷节、全国高山滑雪邀请赛等赛事活动深受省内外游客青睐。
这些项目和节日赛事,极大地丰富了游客的体验层次,延长了停留时间,有效提升了景区的吸引力和竞争力。未来,景区将继续深挖资源潜力,引入更多创新业态,为游客提供更加多元化、高品质的山地旅游度假体验。
不难发现,曾经制约发展的山地劣势,正通过精妙的立体交通网络和智慧化服务,转化为独一无二的体验优势。
点燃节庆经济的火炬
火把节IP催生产业消费链
如果说基础设施是骨架,多元体验是血肉,那么以火把节为核心的节庆文化IP,则是野玉海文旅融合的灵魂与引爆点。
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海坪彝族文化小镇便成为火的海洋、歌舞的海洋、欢乐的海洋。
野玉海人深谙,节庆经济不能仅靠几天的喧嚣,必须深度挖掘文化内涵,实现可持续的“聚变效应”。
例如火把节会举行盛大的取火、祭火、颂火仪式,带给游客深刻的文化震撼和精神洗礼。在参与感与互动性方面,还设置了万人篝火、全民达体舞、火把巡游等环节,游客们可以身着彝族服饰,手持火把,融入狂欢的队伍,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深度体验彝族同胞对火的崇拜与生命的热情。
据贵州水城文旅投副总胡宸衣介绍,野玉海彝族火把节已经延续了30余年,自2024年起主办方将以往只有一天的火把节升级为持续一个月的火把季。今年的火把季更全面升级:一是更加注重民族文化,将更多彝族传统民俗民风融入其中;二是请到了专业院校共创合作,让传统民俗更加艺术化;三是将科技和声光电元素更好地融入传统表演中。
如今的野玉海火把季,已经成为一个强大的文化磁场和流量入口,极大地提升了野玉海的品牌知名度和全年客流。而海坪彝族文化小镇,也已然成为这里文化体验的枢纽。游客可以入住特色彝居“土掌房”,学习古老的彝族刺绣、漆器制作技艺,聆听毕摩诵经,品尝彝族特色美食“坨坨肉”“水花酒”。常态化的彝族歌舞表演、民俗活动展示,让文化不再是静态的展陈,而是可参与、可感知的生活场景。
当螺旋小火车在云端勾勒出未来的轨迹,当低空滑翔伞在蓝天书写自由的篇章,当火把节的烈焰再次映红每一张笑脸,野玉海的故事远未结束。它犹如一道破山而出的光芒,点亮了一条触手可及、真实可感、持续发展的山地文旅振兴之道,以其显著的成效,为我国辽阔的山地乡村描绘了文旅繁荣发展的生动范例。(记者 黄菁晶)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