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       城市远洋       |       原创      |       视频             直观中国       |      老外在贵州       |       热点专题       |      Hi,贵州!     
非遗为帆 创新为桨 贵州镇远以龙舟奏响“传统赛事+现代产业”复兴强音
2025-07-25 17:13:31来源: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编辑:罗淼责编:赵滢溪

视频制作:文艺霖

  近期,贵州镇远㵲阳河上龙舟竞渡、好戏连台:7月19日,“赛动黔景”2025年贵州省龙舟冠军赛激情启幕,两天后,22日至23日,“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民体杯全国龙舟和独竹漂比赛精彩接力,而此前的端午假期,镇远2025年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镇远第四十一届赛龙舟文化节暨首届 “村舟” 公开赛已火热上演。三场赛事累计吸引近130支龙舟队、3500余名运动员逐浪,为这一延续千年的传统赛事注入全新活力。

  “村舟”添彩 赛事丰富多元

  镇远赛龙舟的历史源远流长,可追溯至战国时期。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镇远龙舟节正式命名,自此,一年一度规模宏大龙舟赛成为镇远标志性的文化活动。2011年,镇远赛龙舟被国务院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且不间断的比赛已持续41年,见证了镇远龙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村舟”比赛的兴起,为这一古老传统注入了新鲜血液,让传统赛事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

非遗为帆 创新为桨 贵州镇远以龙舟奏响“传统赛事+现代产业”复兴强音_fororder_IMG_20250531_103042

镇远赛龙舟文化节现场开展的文艺演出 摄影 陆丹 

  与其他地方的龙舟相比,镇远龙舟特色鲜明,舟头呈“麻雀尾、扁平”状,船尾如燕子尾般高高翘起,船身像西瓜皮,这种独特设计兼顾了承载量与速度,一艘龙舟可容纳12至15对划手,展现了镇远人民的智慧与创造力。

  镇远龙舟秉持“赛戏同舟”的传统,比赛时,龙舟上配备精心雕琢的龙头、龙尾,以及鼓锣手、舵手和令旗手。船头有划手揪龙头,还有一名划手“撑”龙头,甚至有在船上表演倒立登船等精彩节目,大大增加了比赛的可看性。“村舟”队伍也延续了这一传统,并且在表演形式上融入了更多本村的特色元素,让比赛更加精彩纷呈。

非遗为帆 创新为桨 贵州镇远以龙舟奏响“传统赛事+现代产业”复兴强音_fororder_IMG_20250531_105621

镇远赛龙舟文化节现场 摄影 陆丹 

  同时,镇远龙舟依据地段划分龙头标志,红龙、青龙、紫金龙等龙船分别代表着镇远城区不同地段的龙舟队,每个街道都有属于自己的独特龙船故事。各队队员会根据龙头、龙尾搭配最合适的龙身,包括龙船水上部分和队员身着的“龙袍”,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景观。

  “村舟”队伍则以村为单位,有着自己独特的村俗文化和龙舟故事,这种地域划分极大地增强了居民的归属感与认同感,使龙舟比赛不仅是体育竞技,更成为各区域文化交流与展示的重要平台。

非遗为帆 创新为桨 贵州镇远以龙舟奏响“传统赛事+现代产业”复兴强音_fororder_龙舟竞渡(江春健 摄).JPG

龙舟竞渡 摄影 江春健

  全民参与 家族传承不息

  在镇远,划龙舟是一项全民参与的盛事。从天真孩童到白发老者,无不热衷于龙舟赛事。每年端午节前夕,各社区、居委会、村等纷纷组队,并紧锣密鼓地开启训练。队员们来自各行各业,他们利用业余时间齐聚㵲阳河畔,在教练的悉心指导下,刻苦练习划桨技巧,强化团队协作能力。

  参加龙舟比赛的邓木松一家三代都是划手,曾经他与父亲都是贵州省龙舟队队员,如今他成为了一名龙舟教练。在镇远,像邓木松这样一家参与划龙舟的家庭不在少数,对于许多家庭而言,参与划龙舟是一种家族传承。一些划手家族世代投身于龙舟赛事,孩子们从小耳濡目染,长大后自然而然地接过长辈手中的桨,继续在龙舟上挥洒汗水、拼搏奋进。

非遗为帆 创新为桨 贵州镇远以龙舟奏响“传统赛事+现代产业”复兴强音_fororder_独竹漂比赛(吴贤和 摄) (2)

独竹漂比赛 摄影 吴贤和

  在“村舟”比赛中,这种家族传承的现象更为明显,许多队伍都是以家族为核心组建的,他们带着家族的荣誉和期望,在赛场上奋勇争先。这种家族式的传承,使得镇远龙舟文化得以代代延续、生生不息。

  比赛当天,十里八乡的数万民众纷纷赶来,云集在河岸两旁,为自己支持的队伍呐喊助威。加油声、欢呼声震耳欲聋,场面蔚为壮观。大家不仅为自己熟悉的社区队加油,更为本村的“村”队伍呐喊助威,这种全民参与的热情,不仅让镇远龙舟赛事充满生机与活力,更极大地增强了当地居民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产业蓬勃 文化名片闪亮

  如今,龙舟已然成为镇远的一张闪亮文化名片,更发展成为一项举足轻重的产业。在龙舟制作领域,镇远拥有专业的龙舟造船企业,主要生产传统木质龙舟。这些企业选用优质木材,经由工匠们的精湛手艺精心打造,年产量可达30余条,总产值约150万元。其产品不仅畅销当地,还通过网络平台远销至贵阳、湖南、广州等地,让镇远龙舟走向了更广阔的市场。“村舟”比赛的兴起,也带动了龙舟制作的需求,许多村都定制了具有本村特色的龙舟,为龙舟制作产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非遗为帆 创新为桨 贵州镇远以龙舟奏响“传统赛事+现代产业”复兴强音_fororder_镇远古城美景如画(邹渝  摄)

镇远古城美景如画 摄影 邹渝

  此外,围绕龙舟文化,镇远还衍生出一系列文创产品,诸如龙舟造型的钥匙扣、书签、明信片,印有龙舟图案的T恤、帽子等。这些文创产品设计精美、独具特色,深受游客喜爱,进一步有力推动了镇远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

  为提升龙舟赛事的影响力和吸引力,镇远还积极邀请专业教练和运动员前来指导当地队伍训练,举办龙舟文化培训班等,带动了相关培训产业的发展。

非遗为帆 创新为桨 贵州镇远以龙舟奏响“传统赛事+现代产业”复兴强音_fororder_镇远县宣传部,村T在镇远县展示

镇远赛龙舟文化节现场开展的“村T”表演 供图 镇远县委宣传部

  2025年的镇远龙舟赛,在传承千年历史文化的基础上,通过“村舟”比赛等创新形式,吸引了更多人的关注与参与,成为镇远文化传承与产业发展的生动写照。“村舟”领航,镇远龙舟将继续乘风破浪,在文化传承的道路上坚定前行,在产业发展的征程中创造更多辉煌,让更多人认识镇远、爱上镇远的龙舟文化。(文 墨晗)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