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       城市远洋       |       原创      |       视频             直观中国       |      老外在贵州       |       热点专题       |      Hi,贵州!     
黔南州·都匀市一体化政务服务大厅: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融入群众暖心服务第一线
2025-10-23 17:34:06来源: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编辑:罗淼责编:赵滢溪

     近年来,黔南州·都匀市一体化政务服务大厅通过一系列务实创新之举,提升黔南公共服务水平,增进民生福祉,让各族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模范州建设积极贡献政务服务“满意度”,打造民族地区政务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典范。

  走进宽敞明亮的政务大厅,“文明窗口”“标杆部门”“党员示范岗”的红色标识在晨光中格外醒目。这些岗位上的工作人员,不仅业务精良,更肩负着特殊使命,他们是群众路线的践行者,更是民族团结的宣传员。

黔南州·都匀市一体化政务服务大厅: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融入群众暖心服务第一线_fororder_640

工作人员为群众办理业务

  “我们不仅要精通业务,更要懂得用心服务。”党员示范岗代表、都匀市医保局驻大厅首席代表潘媛媛说。在她的日常中,除了做好医保领域的本职事项服务外,更要为各族办事群众宣传政策法规的点点滴滴,还承担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任务。

  黔南州·都匀市一体化政务服务大厅于2023年正式运行以来,培育了“黔南政务·都好办”品牌,将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服务效能,通过“党建+业务”深度融合,制定完善26项工作制度,推动服务质量持续提升。

  在双语服务队营造的温馨前台背后,是党建引领下更为深刻的政务服务变革。黔南州将由此凝聚的组织优势与为民初心,全面聚焦于政务服务的主责主业,以一窗通办改革为突破口,系统重构办事流程,扎实推动服务效能倍增,让群众便捷办事更有温度。

  “过去办理企业变更登记,要在州、市两个政务大厅之间来回奔波,现在只需取一个号、到一个窗口就能办完事。”市民王发翠站在“一窗通办”窗口前感慨。她的身后,清晰的功能分区标识和智能叫号系统正在有序运转,办事群众按部就班,不再有往日的拥挤和焦虑。

  这场以“一窗通办‘2+2’模式”为核心的政务服务变革,实现从物理整合到化学融合的深刻转变,是黔南州践行各族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效的生动缩影。通过“受审分离”改革,黔南州政务服务大厅将原来分散在各部门的828个窗口,整合为402个无差别综合受理窗口。数据显示,改革后,但办事效率提升了两倍以上。

  数字化赋能让这场改革增添了新动能。在二楼“企业之家”的服务专区,市政府政务中心涉企服务专员林叶会轻点鼠标,通过数据共享平台调取企业档案,正在为一家苗绣企业办理出口资质。

黔南州·都匀市一体化政务服务大厅: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融入群众暖心服务第一线_fororder_640 (1)

工作人员为有需要的群众提供暖心服务

  “我们整合了937项涉企服务事项,实现‘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批、统一窗口出件’,也为企业提供了清晰透明的办事指南,实行‘收件、甄别、分派、办理、回访’的闭环处理机制。”林叶会介绍,通过电子证照共享调用系统,以往需要跑多个部门才能办完的业务,现在十分钟就能完成初审。

  在这个充满温情的“企业之家”,涉企服务团队不仅提供专业的政策咨询,更成为企业发展的贴心伙伴,多维度、深层次为企业排忧解难。“我们坚持强化‘来了就是家人,办的都是家事’的服务理念,切实解决企业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助力持续改善营商环境。”州政府政务中心涉企服务专员宋运菊说。

  从制度创新到心灵共鸣,从流程优化到文化融合……一路探索,一路实践。州、市政务服务中心始终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核心主线,深深融入政务服务的肌理之中,一系列创新举措落地生根,将高效的办事流程与温暖的人文关怀相结合,让改革发展的成果真正转化为各民族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获得感。从2023年1月运行至今,州、市一体化政务服务大厅总办件252万余件,服务实现“零差评”。

  如今,在这片各民族聚居的黔南大地上,高效的政务服务与浓厚的民族团结氛围相融共生,政务服务正以其特有的温度,细心绘制着一幅民族团结的“同心圆”。站在新的起点,州、市政务服务中心将继续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在开拓创新中谱写民族地区政务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文/图  朱丽))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