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为全面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平塘县积极探索、勇于实践,坚持把改革创新作为推动脱贫攻坚的重要抓手,在脱贫攻坚进程中,探索创新出符合平塘县实际的“四套模式、一项机制、一条路径”的“411”工作体系,全面激发脱贫攻坚活力,为全县推进精准扶贫、实现精彩出列打下坚实基础。
创新推行四套模式 开启扶贫新路子
“校农结合”产销对接模式,引领脱贫攻坚驶入快车道。2017年初,平塘县与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协作,在卡蒲毛南族乡总结探索出了“公司+农户(贫困户)+合作社+营养厨房”的“校农结合”新模式,建立起产、供、销一条龙产业链,在省内率先实现当地农副产品解决中小学、幼儿园、初、高中学生营养餐食材全覆盖配送,同时依托县营养餐配送中心,让贫困户实现“一人稳定就业、保障一家脱贫”的目标,用“校农结合”的“菜篮子”驱动脱贫攻坚的“车轮子”。在“校农结合”扶贫模式的带动下,毛南族群众通过发展种养业脱贫致富的观念得到了改变,成为推动人口较少民族毛南族整族脱贫奔康的强大助推器。
针对高校“校农结合”助推脱贫模式中凸显的农产品配送价差,学校供应农产品品种繁多、单一数量少、季节性强,“校农结合”基地农产品“新卖难”等问题,平塘县积极研究深化“校农结合”内涵和外延,推出了“三强三建三联”新举措,着力精准衔接打造“校农结合”升级版,实现群众持续稳定增收新提升。通过努力,以“乡厂”为基础,“校店”为媒介,以群众致富为目标的“乡厂校店”联合发展持续稳定助民增收模式在平塘孕育而生,即“乡办厂”,让农产品由田间简单的食材配送升级为进工厂进行精深加工,既有效解决学校假期农产品的销路难题,又解决了农产品的接茬生产问题,极大地延长了保质期,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值;“校开店”,“校农结合”农产品实体店和网店,使农产品从单纯的学生食堂扩面到学校广大教职员工和普通市民,实现“线上订单、线下配送”的全方位多渠道升级发展,让农村产业革命的力度再加大,成效更明显。农民从单纯的种植和售卖农产品,转变到农产品就近加工,农民在家门口的工厂务工,实现一块田有多重收入,一家人有多种渠道实现增收。
平塘县城远眺
如今“校农结合”生产基地分散在平塘的许多镇乡,卡蒲毛南族乡更是通过引进兴源记、妙勺掌柜、贵州窖坛、送智农业、康之源民族产业等5家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入驻“校农结合”产业园,当地群众不仅实现产业增收,部分群众还顺利进入工厂实现家门口就业。
“飞地扶贫”产业发展模式,为脱贫奔小康插上腾飞的翅膀。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中,平塘县创新扶贫模式,通过跨区域发展“飞地扶贫”产业,破解资源匮乏地区群众脱贫难题,将帮扶资金投向交通便利、经营成熟、资源丰富、发展前景好的地区和项目,将收益“流向”边远地区的贫困群众,使贫困群众稳定脱贫有了产业支撑,借力发展,共享红利,帮助群众拔掉“穷根”,为脱贫奔小康插上腾飞的翅膀。
平舟镇京舟村距平塘县城所在地金盆街道9公里,京舟坝区耕地面积1449.5亩,机耕道覆盖范围广,京舟河穿坝区而过,水资源丰富,坝区内有沟渠,排灌方便,耕作层较深厚且为沙质土壤,非常有利于茭白的生长。
2019年,无较好坝区耕地优势的金盆街道利用平塘县2019年第二批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1417.32万元,债权投资到平塘县民生实业有限责任公司,选取有实力的企业,在水源条件好、资源丰富的平舟镇京舟坝区和者密镇六硐坝区发展茭白种植,按照中央财政专项资金1417.32万元的10%、10.1%、10.2%的比例,分三年提取分红金429.45万元交县财政局,用于扶持金盆街道新兴社区、北环社区收入未达标的贫困户,或开发建档立卡贫困户就业岗位,帮助群众更好地增加收入。
项目自2019年实施以来,通过“飞地扶贫”,项目分红覆盖金盆街道北环社区和新兴社区两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710户建档立卡贫困群众,户均增收不低于2000元。“飞地扶贫”让项目区外的群众获得了较大收益,同时也帮助企业不断发展壮大,还解决了项目实施地贫困群众的就业问题。通过企业典型示范,带动周边农户共同发展,真正起到“示范一片、带动一方”的产业扶贫效果。
据了解,2019年1月至2020年3月,全县共有59个项目采取“飞地扶贫”的模式发展,涉及资金14781.558万元,受益建档立卡贫困户8287户31490人。平塘县以“飞地产业扶贫”基地建设为抓手,打造脱贫攻坚和区域发展的核心增长引擎,打破行政区划限制,实行政府引导和负责、群众参与、产业共建、利益共享等联结机制,“飞地产业扶贫”实现了不同乡镇、村组之间优势互补、利益共享,让贫困群众享受更多的发展红利。
“就业快递”精准扶贫模式,最快最稳促脱贫。为了快速促进群众就业,平塘县以促进就业脱贫为目标,以深化就业机制改革为抓手,创新工作方式,在企业与求职人员之间牵线搭桥,创建“天眼·就业快递”APP,以解决用工和务工两端需求为出发点,搭建“就业快递”智慧就业服务平台,运用大数据管理手段,通过线上线下双向驱动,精准推动供需匹配、人岗衔接,促进群众精准就业。
“这个‘就业快递’好哦,你需要岗位,登记了,有岗位就直接发送到手机上来,不用跑去跑来找岗位了,感觉方便多了,节约时间又节约钱。”通过“就业快递”找到工作的金盆街道北环社区群众刘天喜高兴的说道。
茶山一角
据了解,实施“就业快递”以来,共储存就业岗位7.5万余个,精准匹配岗位需求5000余个,成功输出就业2000余人,精准助力1500余个家庭实现就业脱贫。
“返贫保”防返贫模式,筑牢“返贫”拦水坝。在开展脱贫攻坚进程中,平塘县坚持脱贫攻坚与巩固提升相结合,为确保脱贫不“返贫”,按照“政府主导,政企合作,贫困户受益”原则,与中国平安财保合作开发“返贫保”险种,由政府出资保费补贴,按每人每年保险费15.95元的标准统一购买“返贫保”综合保险,兜住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返贫致贫底线,构筑起坚实的脱贫攻坚“拦水坝”和“防火墙”。
据了解,2019年9月以来,平塘县共出资1548059.15元为已脱贫的23062户97431名建档立卡贫困群众购买返贫责任保险,保险总金额达46124万元,实现全县脱贫人口返贫责任保险全覆盖,防止脱贫户因灾遇困后返贫。
一项机制 一条新路径 全面激发脱贫攻坚活力
“三抓三改三促”工作机制,助力脱贫攻坚取得新成效。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平塘县围绕工作部署,强化“抓督查、抓检查、抓整改”,县四家班子主要领导率先垂范,各级领导干部带头深入村组一线,示范带动全县上下“全员出战、蹲点驻村”开展脱贫攻坚;坚持问题导向,强化“改进制度机制、改进思想认识、改进组织管理”,通过查问题、补短板,有效实现了扶贫责任“硬”起来、干部作风“实”起来、组织功能“强”起来的目标;注重统筹推进,强化“促进作风转变、促进发展加速、促进民风和谐”,有力推动工作在一线落实、问题在一线解决,一批看得见、摸得着的帮扶措施积极发挥作用。
“223”东西部扶贫协作新路径,对口帮扶谱新篇。山海同心,携手同行。在与广州市白云区开展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中,平塘县探索走出了一条聚集两方力量,聚焦两种模式,聚力三个重点的“223”扶贫协作路径。
美丽乡村一角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东西部扶贫协作战略部署,广州市白云区与贵州省平塘县自结对帮扶以来,平塘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及时成立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任双组长的东西部扶贫协作领导小组,设置东西部扶贫协作专班,研究确定协作机制、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2016年以来两地党委、政府开展交流互访、实地考察共19批229人次,召开党政联席会议7次,持续深化和拓展务实合作。同时,按照“事先沟通、按需选派、对口安排”的原则,两地共建选派挂职和专业技术人才交流学习工作机制,加强人才互派带动,白云区共派驻平塘县挂职党政干部3名(含县处级1人)、医生21名、教师5名;平塘县选派到白云区挂职锻炼党政干部4名、医生14名、教师43名。开展党政干部培训1期131人次,医生、教师等专业技术人才培训36期4600人次,开展致富带头人培训220人,举办残疾人创业(就业)培训班1期32人。通过人才交流和技术支持,平塘县干部职工切实学习了经验、拓宽了眼界,能力素质和服务水平得到大幅提升,为推进脱贫攻坚提供了智力支撑。
在组成协作帮扶对子以来,按照“平塘所需、白云所能”,创新推行“订单式”帮扶模式和教育加医疗“组团式”攻坚模式。平塘县77所完小以上学校、21家医疗机构分别与广州市32所学校、白云区11家区属公立医疗机构建立“一对一”或“多对一”结对帮扶关系。成功创建了全国第一家通过东西部扶贫协作成立国家级专科认证的中国胸痛中心,“中国儿童健康管理1+N工程”成功落户,全县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事业得到大幅提升。
新建项目厂房
广州市白云区与贵州省平塘县自结对帮扶以来,双方坚持“白云区所有、平塘县所缺”,紧紧围绕消费扶贫、招商引资、劳务协作三个方面,着力开展协作帮扶工作。通过搭建对口帮扶产销对接平台,平塘县农产品销往白云区销售额达6411.38万元,带动贫困人口2508人受益;积极加强对口帮扶产业合作,成功引进吉森水电、中汉口腔、文博智能等一批东西部扶贫协作项目,计划投资总额约70亿元,积极搭建多渠道劳务合作平台,签订了《“天眼·就业快递”促进劳务就业扶贫协议》,成功开创“就业快递”扶贫模式,建立健全广州企业用工与平塘劳务输出即时联系机制,群众外出务工得到精准组织,共输出1000余名群众到广东省务工,有效推动了贫困人口转移就业。同时,2019年,平塘县驻白云区劳务协作工作站被评为贵州省优秀劳务协作工作站,成为全州唯一获此殊荣的单位。
踏平坎坷成大道,摘掉贫困迈新程。平塘在脱贫攻坚战中,将继续开足马力,精准发力,持续巩固脱贫成果,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谱写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平塘新篇章。(文 肖影 图 平塘县融媒体中心)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