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7日上午,走进安顺市平坝区天龙屯堡文化传习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安顺地戏传承人陈先松正在制作地戏道具背包。
“如果要选一件最能代表地戏的物品,那会是什么?”记者问。
“脸子。”陈先松几乎没作多余思考,干脆地回答出来。
脸子,是屯堡人的叫法。陈先松说,也有人把脸子称作面具或脸谱,但在屯堡,就叫“脸子”,这来源于屯堡老话。
话匣子打开,600年的屯堡故事,随着陈先松的讲述,慢慢鲜活起来。
洪武十四年,即公元1381年,明朝军队安营扎寨在黔中,10万大军就地屯军,寓兵于农,一边厉兵秣马,一边开荒种地。闲时则围坐篝火旁聊天唱书。大家把前人事迹写成书本,分角色扮演,带上招式比划对打。但由于都露着脸,熟识之人容易出戏,于是有人建议把前人形象雕刻出来,“脸子”便由此而来。
由于唱跳不需刻意搭建舞台,直接平地而舞,所以称为“地戏”,又叫“跳神”。屯堡当地每年跳两次,一次在春节期间,称为“玩新春”,一次在7月半谷子扬花时节,称为“跳米花神”。
“鸣锣收兵,击鼓前进。”陈先松说,地戏靠锣、鼓两种乐器伴奏,配以弋阳腔,用七言和十言韵文说唱,再结合唱者肢体动作,表现征战格斗打杀。
带着原始、粗犷韵味的地戏,在屯堡流传了600年。在屯堡人,尤其是上了年纪的老人心中,地戏是永远割舍不掉的情结。没有地戏,过年就没了味道。
但如今屯堡村寨里青年外出打工,老年人虽然喜欢却慢慢跳不动了,地戏开始面临后继乏人的困境。如何传承,成了现实问题。
陈先松作为国家级传承人,率先履行责任,敞开屯堡文化传习馆大门,凡是爱好地戏的人,只要肯学,他都无偿教授。屯堡演武堂也成了他日常工作场所。就连原来一个村寨“一堂神”、一个村不传另一个村的地戏表演方式,及只有男性演绎的规定,也在天龙镇文化站支持下有所改变。
“大家观念慢慢改变,喜欢地戏的女性渐渐加入并壮大了地戏队伍。”天龙镇综合文化站主任杨平说。
“在天龙镇天龙村、天台寨、二官村、双洞寨,每年我们会组织活动、培训或比赛,提供机会让各村寨互相沟通、切磋。”杨平说。
此外,文化站每年都会拨经费给各村寨表演队,为他们更新替换服饰和道具,支持他们练习和表演。去年,每个队收到3000到5000元活动经费。
保护和传承,还得从娃娃抓起。天龙镇文化站于2011年组建第一批少儿地戏队,共13名队员,全是当地中小学生。同时,文化站组织地戏进校园活动,邀请地戏国家级和省级非遗传承人在中小学表演室、陈列馆等地传授地戏知识,甚至在有些小学安排常规课时。
目前,陈先松收徒已达上百人,“地戏流传这么多年,哪怕以后只有几个学生,它都是一种传承,就像苞谷种一样,一把种子撒下去,门前总会冒出苞谷苗。”71岁的陈先松说。(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向莹)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