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       城市远洋       |       原创      |       视频             直观中国       |      老外在贵州       |       热点专题       |      Hi,贵州!     
力争产业增加值、游客人均花费同比分别增长15%、10%以上 2022贵州旅游这样干
2022-01-27 10:49:40来源:多彩贵州网编辑:罗淼责编:周经韬

  多彩贵州网讯 (记者 王婉 王晓) 1月26日,记者从2022年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工作会议上获悉,2022年,贵州力争全年全省旅游及相关产业增加值、游客人均花费同比分别增长15%、10%以上,在推动旅游产业化“两大提升”“四大行动”上创造新业绩,加快建设多彩贵州民族特色文化强省和多彩贵州旅游强省、打造“双一流”目的地。

  补齐市场主体散小弱短板。省文化和旅游厅将指导推动各市(州)分别引进全国涉旅百强企业2家以上;深入推进“四转一上”工程,全年新增旅游市场主体2000家以上,其中,新增规上(限上)市场主体100家以上;培育扶持本土旅游市场主体,大力支持优强旅游企业上市;培育认定省级旅游龙头企业5家以上;动态推进境内外文化旅游企业(机构)资源库建设。

  顺应业态升级趋势。推动“桥梁省”“索道省”建设,发展旅游运动装备制造业;加快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全国体育旅游示范区;加快推进200个旅游景区提质扩容,推进有重要影响力旅游景区打造,新增国家3A级旅游景区15个以上,国家4A级旅游景区5个以上;加快推进“旅游+”“+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积极发展休闲度假康养、山地体育旅游、文化体验、乡村旅游等融合业态,建成推出50个以上融合业态项目;系统优化冬季旅游、温泉旅游发展布局;支持苗绣、“贵银”、蜡染等民族工艺产品及品牌做大做强,深化贵州旅游商品“八进”工作;打造“流光溢彩夜贵州”示范项目,分别评选5个以上省级旅游休闲城市和街区、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支持创建国家级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旅游休闲城市和街区、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参考中国县域旅游竞争力评价指标,支持和推动更多县市区提升旅游综合竞争力。

力争产业增加值、游客人均花费同比分别增长15%、10%以上 2022贵州旅游这样干

马岭河大桥(资料图)

  强化服务质量保障。深入开展“文明在行动·满意在贵州”活动;坚持“两个决不”,深化“痛客行动”,开展“黔锋行动”,严格市场监管,坚决维护文旅市场良好秩序,提升文化旅游舆情管控处置能力,降低百万人次有效投诉率、提升游客及群众满意度;推动优化全省旅游领域交通基础设施,提升高速公路及旅游景区文旅标识设置,推广实施黔菜标准体系、旅游餐饮标准和服务规范;力争新增五星级饭店2家、四星级饭店4家,支持A旅游景区建设示范旅游厕所100座以上,建设一批游客服务中心、停车场及充电桩;规范提升旅游解说词,开展文化旅游从业人员大培训,新增一批中高级导游和“金牌导游”;加强与知名旅游平台合作,完善提升“贵州旅游·一码游贵州”平台;常态化开展疫情防控和安全巡查工作,坚决整改安全隐患、守牢安全底线。

  突破闲置低效项目盘活难点。遵循市场化原则,攻坚克难、分类施策,用足用好“一台账、两清单、双清零、双问责”工作机制,完善“省领导联系、省直部门联系、厅领导包片、处长包县、市县两级领导包个”推动模式,加快制定盘活闲置低效旅游项目工作导则,动态调整全省闲置低效旅游项目台账,完成首批50个项目盘活工作。

  落细落实“贵人服务”吸引投资。组织闲置低效旅游项目专项招商,推动更多文旅重点项目尽快签约落地;争取全年签约项目合同投资额900亿元以上,累计到位资金600亿元以上;积极争取地方政府专项债、省现代服务业专项资金等政策资金支持;优化文化和旅游重点项目库,全年完成旅游投资1000亿元以上。

力争产业增加值、游客人均花费同比分别增长15%、10%以上 2022贵州旅游这样干

乌江源百里画廊(资料图 摄影/史开心)

  用足用好文化旅游产业投资基金撬动投资。坚持市场化导向推动项目建设,充分发挥文化旅游产业投资基金撬动作用,推动设立和用好旅游产业化专项基金,吸引更多金融资本、社会资本投入旅游产业。

  做优做精“旅游两会”重大平台促进投资。面向市场、聚焦产业、着眼全面复苏、助力“强省会”战略实施,谋划2022年“旅游两会”主题及办会思路,着力推动大会创新转型,把大会办成产业招商会、项目推介会、行业交流会;建立健全市州旅发大会报备机制,坚决督导落实“县级一律不再召开旅发大会”的工作要求。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