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       城市远洋       |       原创      |       视频             直观中国       |      老外在贵州       |       热点专题       |      Hi,贵州!     
贵州:稳就业筑牢民生之本
2022-02-14 09:15:22来源:贵州日报编辑:罗淼责编:周经韬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根基工程,是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

  2021年以来,贵州省各级各有关部门聚焦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围绕“四新”主攻“四化”,以推动实现更高质量就业为目标,不断完善就业创业政策体系,着力扩大容量、突出重点、优化服务、坚持底线,统筹推进各项就业创业服务工作,主要就业目标任务完成好于预期,全省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就业结构持续优化,就业质量稳步提高。

  就业帮扶确保脱贫人口“不掉队”

  “车间就在家门口,上班只需下个楼。”这是黔西市化屋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部分村民的日常。目前,化屋村民族刺绣扶贫车间为22名妇女提供稳定就业,每人月收入2000元至4000元不等。

  在“十四五”开局之年,我省严格按照“四个不摘”要求,对易返贫致贫人口实施动态监测,深化易地扶贫搬迁培训和就业服务体系建设,确保脱贫人口和摘帽地区在乡村振兴中不掉队。

  强化就业帮扶助力乡村振兴。通过采取线上直播带岗、线下专场招聘、点对点劳务输出等方式,全力做好农村劳动力返乡返岗就业服务保障。强化创业创新带动就业能力。持续实施“雁归兴贵”行动计划,促进更多外出务工农村劳动力返乡创业就业。2021年1月至11月,全省农村劳动力返乡创业就业16.43万人。强化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供给。全面升级贵州省劳动力培训就业信息系统功能,实现门户统一登录,逐步实现就业失业登记、公益性岗位管理等业务全省在线通办。

  “六大行动”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

  2021年,贵州省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达22万余人,毕业生总数再创历年新高。面对严峻复杂的就业形势,贵州通过实施岗位拓展行动、创业创新引领行动等“六大行动”,采取20条举措,全力促进高校毕业生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为拓宽就业渠道,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等五部门出台了减负稳岗扩就业9条措施,稳定企业吸纳就业;鼓励青年群体在数字经济、平台经济等新业态就业,拓展灵活就业空间;稳定政策性招聘规模,事业单位空缺岗位招聘高校毕业生规模保持在2.6万人左右,2021年全省“三支一扶”计划已完成招募到岗服务725人。

  对有意愿创业的毕业生,贵州省提供创业培训、创业担保贷款、创业补贴等扶持政策。截至2021年11月底,全省为443名高校毕业生发放创业担保贷款7342万元,组织高校毕业生参加创业培训3.3万人次。对离校未就业毕业生,我省提供“1311”服务,即1次职业指导、3次岗位推介、1次职业培训机会、1次就业见习机会。

  截至2021年11月底,全省已促进2021届7.19万名实名登记未就业毕业生实现就业,引导扶持自主创业0.54万人带动就业1.46万人,发放2021届毕业生求职创业补贴1.28亿元,惠及毕业生12.83万人。目前,我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总体平稳,好于预期。

  打造“贵州技工”职业技能培训品牌

  去年,沿河自治县把职业技能培训班开到群众家门口,在沿河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黄板社区开办餐饮店的搬迁群众周贤秀知道消息后,立即报名参加了中式烹饪培训。

  “经过专业培训,我的厨艺得到提升,餐饮店生意也越来越好了。”周贤秀说。

  记者了解到,以劳动力需求为导向,今年沿河分产业、分层次、分岗位、分时段开展了中式烹饪、电工、焊工等技能培训,切实帮助脱贫劳动力和搬迁劳动力实现高质量就业。

  一技傍身,就业无忧。我省学习借鉴“广东技工”“南粤家政”“粤菜师傅”做法,积极打造“贵州技工”职业技能培训品牌,紧紧围绕急需紧缺和高收入的培训工种,大力开展“贵州电工”“贵州厨师”“贵州绣娘”等培训。

  去年,贵州将全年开展100万人次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定为“十件民生实事”之一,贵州人社部门紧紧围绕“四新”主攻“四化”,通过细化培训项目、提升培训师资、强化培训成效等措施积极提高培训质量。截至2021年11月底,全省累计完成职业技能培训133.38万人次。(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席忞禾)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