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       城市远洋       |       原创      |       视频             直观中国       |      老外在贵州       |       热点专题       |      Hi,贵州!     
奔向更美好的日子——贵州省切实增强脱贫地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2022-06-21 09:04:17来源:贵州日报编辑:罗淼责编:石丽敏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为了践行这项庄严承诺,党的十八大以来,贵州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实现了923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192万人搬出大山,减贫人数、易地搬迁人数均创造了全国之最,撕掉了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标签。

  当下,围绕新国发2号文件赋予的“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样板区”战略定位,贵州正保持脱贫攻坚的劲头,接续推进脱贫地区发展,增强脱贫人口发展内生动力,让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搬出大山,共建共享发展资源

  6月18日,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成立40周年庆祝大会在兴义市隆重举行。看着黔西南州40年来取得的辉煌成就,回想起那段动员易地扶贫搬迁的经历,晴隆县三宝街道新塘社区副主任杨佩勋激动不已,“当初搬家的决定是对的,群众们真的过上了好日子”。

  杨佩勋和这些新市民一样,老家都在三宝彝族乡,地处滇桂黔石漠化连片特困地区,2014年贫困发生率仍高达59%。他至今还记得,儿时常和父亲去邻乡亲戚家借包谷维持生活,大部分村民的房屋几乎都是“挂在半山腰”,有人还因交通闭塞硬是把小病拖成了大病。

  为了破解“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困境,2017年,贵州省委、省政府决定对三宝彝族乡实行整乡搬迁。时任三宝彝族乡干塘村党支部书记的杨佩勋和全乡党员干部一起,挨家挨户动员全乡6000多名群众搬到县城里的阿妹戚托小镇。

  自从搬出大山后,37岁的罗梅花生活大变样:一家5口人“拎包”住进了一套两厅四室的宽敞新居,自己从一名种地的农民变成了训练有素的酒店服务员,每月有3000多元的收入,3个孩子就在旁边的学校念书。她笑称:“现在的生活比过去幸福一百倍!”

  如今,医疗保障做到全覆盖、子女实现从幼儿园到高中全部就近入学、产业园区提供多类别就业岗位……一个个搬迁群众期盼的美好愿望得以实现,让他们公平享有公共资源和社会福利,获得均等的生存发展机会。

  易地扶贫搬迁是贵州最具标志性意义的脱贫攻坚“头号工程”,改变了192万人的命运。当前,贵州用高质量发展统揽“十四五”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牢牢把握新国发2号文件的机遇,全力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

  组团帮扶,放飞苗寨逐梦青春

  6月中旬,在贵阳市南明区李端棻中学,七年级学生潘雪菲适应了新的学习环境,积极参加课外兴趣活动。

  来自从江县丙妹镇大歹村的潘雪菲,在去年秋天小学毕业后,得到省纪委省监委、省教育厅等部门的结对帮扶,与村里其他9名孩子一起,来到省城上中学。

  潘雪菲曾就读的大歹小学,过去是个校舍破旧、师资不足的村级教学点,只设一二年级,村里的孩子需要辗转多个教学点才能读完整个小学。

  实施教育扶贫,让大歹村的孩子享受到了优质教育。

  2019年,由澳门基金会出资3000万元兴建的大歹小学正式启用,同年11月,贵阳市南明小学派专人到大歹小学开展“组团式”教育帮扶。

  如今,大歹小学已经蝶变成一所拥有教学楼、宿舍楼、塑胶跑道等设施齐全的学校,教师也从原来的3人扩展到了30多人,家长们为此乐开了花。

  教育扶贫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最重要的途径,党的十八大以来,贵州连年压缩党政机关行政经费用于教育精准扶贫。2021年,贵州省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为95.5%,首次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扶上马,送一程。“十四五”时期,贵州省将严格落实过渡期“四个不摘”要求,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持续巩固“两不愁三保障”和农村饮水安全保障成果,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为脱贫地区巩固脱贫成果保驾护航。

  壮大产业,努力增加农民收入

  初夏时节,正是猕猴桃生长的关键时节。走进水城区米箩镇俄戛村猕猴桃产业基地,村民正忙着给猕猴桃套袋,为秋天的丰收做足准备。

  “以前由于缺技术、缺资金、缺平台,想赚钱只能靠做梦。”说罢,俄戛村村民李如明话锋一转:“现在不一样了,我不仅每月有3000元固定收入,年底还能拿到土地租金和管理技术入股分红,一年下来也有五六万元收入。”2015年脱贫的李如明一家,如今靠猕猴桃产业,生活过得越来越好。

  作为最早一批进驻米箩镇发展猕猴桃产业的企业,贵州润永恒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猕猴桃基地面积从最初的几百亩发展到了现在的6300余亩。还培养了近200名固定技术工人,覆盖带动了周边1000多户3000余人共同发展猕猴桃产业。

  兴产业、促就业。在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之后,贵州省围绕大力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通过推动特色产业发展、拓展就业增收渠道等方式,让脱贫群众未来生计有着落,持续增收有门路,确保广大农民在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中更有奔头,帮助脱贫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

  “让脱贫群众生活更上一层楼。”立足新起点,全省干部群众从伟大胜利中汲取力量,持续推进脱贫地区高质量发展和群众生活改善,推动巩固脱贫成果上台阶、乡村振兴开新局,努力绘就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的生动画卷。(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刘蓝婴)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