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建友好家园,共创多彩未来。8月22日—28日,2022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以下简称“交流周”)将再次吸引全球目光,一年一度的开幕期将有来自多个国家的嘉宾代表约2400人齐聚贵阳,大家共话情谊谋发展。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十五年来,作为中国-东盟政府间以教育为主题的人文交流平台,交流周已经成为双方进行全方位合作的重要桥梁。2008年,由教育部、外交部和贵州省人民政府联合举办的首届交流周,开启了中国-东盟合作的新篇章,多方共同构建更加紧密的中国-东盟教育共同体。
2019年6月,中国-东盟教育培训联盟协办高等教育、产业、政府伙伴会议暨教育展。
贵州借助交流周活动与世界对话。2015年对于交流周平台来说与众不同,跟往届相比,参与国家首次增加了澳大利亚、新西兰、韩国、瑞士4个特邀伙伴国的高校和教育机构。由此,交流周探索出了立足东盟、辐射全球的“10+1+N”合作模式。此外,交流周也于同年首次突破“周”的概念,共分为6个重大项目、7个主体项目和15个全年其他时段异地冠名举办项目三大类,开幕期与全年期活动的轮番上阵,社会参与面不断扩大。
一直以来,贵州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交流周活动,把“办好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写入“十四五”规划。交流周永久会址落地贵安新区后,贵州与东盟国家有了更稳固的对话窗口,双方在互学互鉴中深化友谊,在合作交流中共同成长。
从高等教育到基础教育,从校际合作办学到智库合作,从学生培养到职业培训,交流周活动举办以来,每年都有来自不同地域、不同肤色、不同语言的个人与组织,紧紧围绕教育等领域开展多维度合作。在教育领域,交流周已经发展为中国-东盟机制化程度最高、辐射影响力最大、务实合作成果最多的平台。
2019年,贵阳职院参加贵州省澜湄宣传周活动。
如今,交流周成为贵州教育开放的一张靓丽名片,更是贵州走向世界的一扇窗口。近年来,贵州在东盟国家举办了多场交流周推介活动,推动贵州与各地政府、企业、科研教育机构、组织协会等达成合作共识。东盟国家也十分重视交流周平台,柬埔寨、印度尼西亚、泰国、老挝等国政要多次线上线下出席活动。
依托交流周平台,中国-东盟职教合作联盟、“一带一路”人才培养校企联盟、中国-东盟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联盟、中国-东盟旅游联盟等十大联盟工作机制成立,中国-东盟清镇职教中心、中国-东盟研究中心、中国-东盟大数据警务中心等十大基地及研究中心也纷纷建立,大力推动贵州省高校在人才培训、师生交流、科学研究、创新创业、服务地方等方面的国际交流和合作。
中国与东盟地理相邻,山水相连,文化相通,血脉相亲,利益相融。一份份合作协议签署,一批批项目相继落地,贵州乘着交流周的东风,以教育合作为基点,携手推出一批内涵丰富的合作项目,有效扩大了贵州全方位对外开放。
2017年11月,传统村落保护发展暨乡村旅游国际论坛在贵州凯里举办;2018年9月,第一届中国-东盟留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在贵州大学落下帷幕;2019年6月-12月,泰国教育部职业教育委员会派出29名学生到贵阳职院进行为期半年的轨道交通专业培训……这些类型多样的项目,是贵州与东盟各国合作的最好例证。
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展示馆一角
迄今为止,交流周共吸引了来自50个国家与地区33100人次的嘉宾参会,双方共签订各类合作协议或合作备忘录1865份,累计开展各类项目和活动400余项。月月有活动,全年不断线。十五年来,贵州不断拓宽交流周渠道、丰富交流周内涵、创新交流周形式,确保交流不停步不断档。
2022年,交流周共开展37项开幕期活动和57项全年期活动。7月5日举行的2022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项目启动会暨省教育厅筹备工作启动会强调,准确把握各项任务和要求,确保办出亮点、办出特色、办出品牌、办出影响,让各项活动既丰富又实在,切实提高贵州高校国际化办学水平。
十五载倾情耕耘,交流周平台从无到有,由弱变强,从此前单一的教育“独唱”,发展为以教育“领唱”、多行业多领域“齐唱”的大开放格局。站在中国东盟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新起点,贵州将借助交流周持续打造一批教育交流、技能交流和人文交流的品牌,以更大的实效推动中国东盟关系走深走实。(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潘晓飞)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