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       城市远洋       |       原创      |       视频             直观中国       |      老外在贵州       |       热点专题       |      Hi,贵州!     
科技创新赋能贵州交通高质量发展
2023-04-03 09:31:14来源:贵州日报编辑:罗淼责编:李胜兰

  原标题:近10年来,全省交通运输系统累计开展科技攻关456项,多项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形成“255311”创新平台体系——科技创新赋能贵州交通高质量发展

科技创新赋能贵州交通高质量发展_fororder_中首

  贵黄高速路景。 (图片由贵州省交通运输厅提供)

  近年来,交通运输科技成果硕果累累。在贵州,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交通建设取得显著成绩,实现“人畅其行 物畅其流”,谱写出贵州赶超跨越发展的精彩篇章。

  数据显示:10年来,贵州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累计完成公路水运投资1.25万亿元,相当于1949-2012年63年完成投资的4倍;公路水运投资对GDP的贡献超1.5万亿元,约占过去10年全省GDP总和的10%。截至2022年底,贵州省公路通车总里程达20.9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8331公里,排全国第4,综合密度排全国第2。

  贵州省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成就及运输事业迅猛发展的背后是科技提供的支撑。科技创新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源泉与动力,是促进贵州交通运输事业高质量发展和前进的重要动能。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其时已至、其势已成。

  记者近日从贵州省交通运输厅科技管理部门获悉,近10年来,贵州省交通运输系统累计开展科技攻关456项,颁布省级地方标准16项、行业技术指南61项,获省部级科学技术奖72项。形成“255311”创新平台体系:即建设2个国家级科研平台、5个省部级科研平台、5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3个厅级行业研发中心、1个院士工作站、1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同时,创新人才倍增——新增省管专家2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4人、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7人、交通运输部青年科技英才7人等。

  多项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交通大数据建设取得“交通运输部首批综合交通运输大数据发展试点单位”“交通运输部国家旅游局首批交旅融合应用示范省份”等14项全国领先的好成绩。今年,将筹建国产自主可控智能交通产品行业研发中心和绿色交通技术协同创新行业研发中心。探索建立省级交通野外科学观测研究基地等科研平台。

  在重大项目攻关方面,贵州省面临高海拔、大跨度、长隧道等特殊复杂条件下的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问题,省交通运输厅坚持以科技创新化解难题,对复杂地质超长大跨公路隧道高效建造与智慧运维关键技术、峡谷河流超高水头梯级水运通道开发关键技术、电解锰渣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化利用关键技术等重大专项攻关项目,依托实施基建项目陆续立项,采取借力、引智、破题等方法,技术攻关瓶颈、难点、痛点,不断突破山区峡谷多跨斜拉桥、复杂地质条件下大跨度隧道绿色安全建造与内河库区航道提等升级等关键技术,有力支撑了平塘特大桥、桐梓隧道和乌江航道等重大工程建设。

  目前,省交通运输厅重大科技项目《悬索桥AS法架设主缆关键技术及工程示范》已完成验收与鉴定,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喜刚,全国勘察设计大师、港珠澳大桥总设计师孟凡超等多位著名专家学者组成的专家组一致认为,其研究成果总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据了解,依托于贵黄高速公路阳宝山特大桥建设的AS法创新性运用,在国际上首次研制出全自动智能化纺丝装备及控制系统,形成的AS法成套关键技术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并具有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

  在公路工程混凝土技术应用上,全省从材料源头开始进行研究探索。其中,预防碱—骨料反应技术规程的研究实现了节能增效,得到广泛推广运用;浅变质岩的应用,为材场开采、运输等创造了条件,也为群众提供了就近务工岗位,增加群众收入,带动促进关联产业和地方经济发展。

  高速公路充电桩设施建设也积极践行“碳达峰碳中和”要求,截至目前,全省运营高速公路服务区共166对,其中156对服务区已经完成充电桩设施安装,并投入使用,覆盖率达93%。

  此外,贵州省航运方面科技创新成果成效突显,累计改造完成生活污水排放不达标船舶356艘,全省船舶底数摸清,不漏一船,目前省内100总吨以上生活污水不达标船舶已全部实现改造。(贵州日报记者 聂毅 通讯员 宋刚 钟志坚)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