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山一水一分田,没有平原支撑的贵州,农业的出路在哪里?
“样样都有,样样都不多;产业无数,却形不成支柱。”简单的两句话,道出了过去贵州农业产业发展的状况。而如今,山地特色高效农业的发展,大大扭转了贵州农业发展的尴尬局面。
2021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调研时强调,要在乡村振兴上开新局。贵州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坚定不移围绕“四新”主攻“四化”,以加快建设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强省为引擎,全力推动农业现代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奋力谱写多彩贵州现代化建设新篇章。
贵州省委书记徐麟在今年省委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发挥比较优势,加快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大力推进农业“接二连三”,建设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强省。
在特色优势上下功夫,念好“山字经”、种好“摇钱树”,让山生金、树生财
贵州土地类型多样,细碎化特征明显,气候垂直差异明显,生态环境优越,生物资源种类繁多,地方品种特色突出,山地自然风景众多,民族文化多姿多彩。
过去,由于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山地曾制约着贵州农业的发展。如今,随着交通等条件的不断改善,以绿色发展理念为引领,山地正成为贵州农业最大的发展特色。
1月中旬,贵州贵天下茶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新年首单“外贸茶”打包装运。这批重50吨、市值177万元的大宗茶从黔南出发,经深圳港口海运至摩洛哥。
出口额连续3年同比增长超100%,茶叶作为贵州第一大出口农产品,在政府倾力扶持和企业用心经营下,名优茶与大宗茶同步发力,国际与国内贸易“双轮驱动”,全省700万亩茶园生机勃勃,茶产业转型升级势头强劲。
遵循山地经济规律,立足资源禀赋,贵州提出以“山地特色高效农业”为主,走“小特精多奢”的农业现代化发展路子。这些年,围绕12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贵州农业现代化步伐稳步推进,一个个相对集中连片的特色产业基地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一批批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乡村特色产业集群逐渐形成。
在省委农村工作会议上,省委副书记时光辉提出,贵州要构建优势产业区,把长板做长、优势做足,大力提升茶叶、辣椒、刺梨、猕猴桃等在全国的优势地位。稳步扩大生猪、贵州黄牛、贵州山羊、生态家禽、生态渔业等优势产业规模,推进专业化生产、标准化养殖、规模化经营,促进生态畜牧渔业高质量发展。树立大食物观,因地制宜发展林下种养,打造贵州农业新的增长极。
每天清晨,遵义新蒲新区的中国辣椒城交易区热火朝天。作为全国唯一的省部共建辣椒专业批发市场,这里影响着全国各大辣椒交易市场的定价基准,为椒企、椒农提供买卖价格资讯。
“这里每年可以实现75万吨辣椒交易量,56万吨冷链仓储周转量,120万吨物流年吞吐量。”中国辣椒城相关负责人介绍。
繁忙的背后是贵州辣椒产业的优势展现。贵州辣椒常年种植面积500万亩以上,形成了由300多家规模化加工企业的产业集群,140万椒农通过基地务工、土地流转、入股分红、利润分成等不断增加收入,日子红红火火。
贵州在加快构建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的发展轨道上,持续推动12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提质增效,目前,贵州辣椒、刺梨、蓝莓等种植面积保持全国第一,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59%;持续完善农民作为种养主体的利益联结机制,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达120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达6.39万家,家庭农场达3.5万家。
在延长产业链上下功夫,推进农业“接二连三”实现农业从生产向生态、生活功能拓展
自动清洗、高温杀菌、灌装……六盘水市初好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生产车间里,经过道道工序,一颗颗刺梨果被加工成18种产品。
日处理生姜60吨,位于镇宁的黔棠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产品实现了从生姜到干姜片、姜汁饮料、生姜沐浴乳的延伸。企业年均从当地收购生姜3万多吨,农民种植信心倍增。
然而,贵州在农产品加工业衔接工农、沟通城乡的“第二次生命”的成长过程中面临了加工业总体规模偏小,农产品加工转化率不高的现实瓶颈制约。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贵州农产品加工转化率约59%,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2个百分点左右。
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推动农村由卖原字号向卖制成品转变,成为贵州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战略中亟须解决的问题。
贵州提出,优化加工布局,抓实加工企业培育,提升技术装备水平,不断促进加工企业由小到大、加工层次由粗到精、加工业态由少到多、加工布局由散到聚,才能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率,才能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
2019年,贵州出台《省委省政府领导领衔推进农村产业革命工作制度》,成立12个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由12位省领导分别领衔推进12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4年的时间,贵州12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着力延长产业链,从种养向初加工、精深加工延伸,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如今,贵州涌现出一批食品生产、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企业,创新探索出一条条组织化、规模化、特色化、高端化、一体化的发展模式,“贵州绿茶”“贵州刺梨”“生态贵椒”等“贵字号”农产品走出乡村、走向市场、走出贵州。
六盘水市形成了集规模种植、精深加工、产品研发、线上线下销售于一体的全产业链刺梨产业体系,实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形成“刺力王”“天刺力”“吉梨到”等6个自有品牌,已向市场推出刺梨原汁、刺梨饮料、刺梨果脯、刺梨含片等系列产品。
织金县立足皂角米加工,将过去小、散、乱的小作坊“户自为战”加工模式升级为“政府+企业+院所+市场+农户”产业联合体,围绕加工基地、产业园区、苗圃基地、大苗种植示范区建设等,推动皂角全产业链发展,形成了年总产值100亿元以上的优势产业。
“以前种水稻都是自种自吃,吃不完的才拿到市场上去卖,也卖不出好价钱。”对比往昔,贵阳市白云区牛场布依族乡祁山村村民付洪发说,这几年,在驻村干部袁启梅的带领下,优选品种,加强田管,品质得到提升,并打造了“祁山红米”,加入白云区“云尚集”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在本地市场一斤卖到了8元至10元,产品也供不应求。
农业特色产业和乡村旅游融合发展,产业兴和生态美交相辉映。在湄潭县,一片小小的茶叶,在当地推进“四化”同步发展中开始扮演重要角色。湄潭县已有茶叶生产、加工、营销企业及加工大户700余家,年加工能力10万吨以上。此外,众多茶企也以“百花齐放”之势主动融入旅游市场,茶区变景区、茶园变公园、茶山变金山,向游客“出售茶园风景和清新的空气”。打造了湄潭翠芽27°景区、中国茶海景区,建设了田家沟、七彩部落等乡村旅游休闲聚集区,每年都会吸引大批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
正是一年春好处,在乌江北源六冲河一带,10余万亩玛瑙红樱桃花迎风怒放;在兴义市万峰林山脚下,5000多亩油菜花竞相绽放,花香四溢、沁人心脾,这些乡村旅游点成了游客打卡的旅游目的地,正掀开贵州赏花旅游的春潮。
在强化科技支撑上下功夫,以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为引领,让越来越多的农民开始挑上“金扁担”
“手机种田”“无人机植保”“无人化农场”……在信息化社会的大潮下,越来越多的农业“黑科技”应用正逐步下沉至生产一线,在贵州农产品种植养殖以及销售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推动着农业产业发展迈向农业现代化。
大棚里、树桩上、石块上、花盆里,金钗石斛、铁皮石斛、束花石斛、鼓槌石斛……各种品种的石斛或枝叶繁茂或花开正艳。这是占地30多亩的贵州大学石斛研究院,设有种质资源保护区、示范种植区、成果展示区、产品研发区。
“石斛是生态产业、富民产业。”贵州大学该项目负责人介绍,为助推全省石斛产业高质量发展,2019年贵州大学批准成立石斛研究院。研究院成立以来,团队专家围绕石斛种质资源保护开发与利用、新品种选育、绿色生态种植、药材质量调控、产品开发利用等进行深入研究,致力于解决贵州省石斛产业发展中遇到的科学技术问题。
建立科学、有效的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科技成果与产业体系的深度融合、有机衔接是其中关键环节、重中之重。
近年来,贵州先后建设了“中国-新西兰猕猴桃‘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贵州中心”、国家食用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贵州研发基地、贵州省国家农作物品种抗病性鉴定平台等科研平台,大大提升了贵州发展山地特色高效农业的科研水平。
将标准化生产、规范化管理、机械化耕作作为发力点,把研究转化为产品,切切实实把科研论文写在大地上,贵州遵循农业科研规律、突出产业发展特点,探索出符合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发展的创新之路。
山地刺梨采收机,于荆棘丛生中高效采摘,将人从刺痛与苦累中解脱出来。由贵州研发的这一新型采收机已经应用成功,正在开展新一轮技术攻关。一台采收机,具有浓厚的隐喻意味,其背后是贵州不仅在大力推广农业机械化,而且在苦心研发适合山地作业的新型机械。
剑河县南明镇作为当地唯一拥有连片坝区的乡镇,该镇多年来都扮演着该县农业发展“领头羊”角色。南明镇镇长陶其华介绍,去年,南明镇不断引进自动化农用机械、现代农业技术,并通过邀请农业专家线上、线下指导教学的方式,让农业生产基本实现机械化覆盖。
“种水稻十多年了,从过去地要自己翻,苗要自己育,秧要自己插,到现在全程机械化耕作,真是太方便了。”遵义市播州区新民镇中心村种粮大户谢福勇说。
从“看天吃饭”的“体力活”到“科技为王”的“智力活”,从“基本靠经验”到“发展靠数据”,贵州农业正依托5G、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实现农业生产经营体系的转型升级,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绘就出一幅农业高质高效、农民富裕富足的现代农业锦绣画卷。(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刘久锋)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