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贵州强化服务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擦亮金字招牌 激发市场活力
贵是态度,人是根本。以企业为贵的“贵人服务”营商环境品牌理念如今有了新内涵——在全国营商环境改革持续深入开展的背景下,贵州持续优化营商环境,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激发了经营主体的活力和社会创造力,写好“贵”“人”文章,聚焦“服务”被摆在突出位置。
近日印发的《贵州省2023年度优化营商环境重点任务清单》明确,要围绕企业全生命周期、全经营链条、全生产要素保障,依托各级政务服务中心,打造集政务服务、商务服务、投诉接处、惠企政策兑现等功能于一体的“企业之家”。
“2023年度优化营商环境重点任务清单”分为3部分50条,列出47项具体措施。从进一步打造开放透明的市场准入环境、公平公正的企业经营环境、高效便捷的政务服务环境、健全规范的法治保障环境和以企业为贵的“贵人服务”营商环境品牌五个重点任务入手,对标国际国内一流营商环境水平,围绕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攻坚突破,以更大力度的简政放权、更加公正的监管执法、更加便利的政务服务,提升经营主体获得感和满意度。
任务清单对于提升企业开办“一网通办”服务效能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企业设立登记时,同步推送税务、公安部门的身份认证,企业登记完成后,可通过“一网通办”平台办理医保登记、社保登记、住房公积金缴纳等服务事项,并同步发放及应用电子营业执照、电子发票,生成企业电子登记档案,提高全程网办水平,确保企业开办全流程办理时间不超过1个工作日。
在持续提升工程项目审批效率方面,按照全领域、全覆盖、全流程要求,强化“一个系统”功能,依托贵州政务服务网,全面归并单个部门事项办理入口,实现工程建设项目“全程网办”。实施“1+N”并联审批、联合审图、联合验收模式,按照“一家牵头、并联审批、限时办结”模式开展审批,并联审批率和联合验收率要分别达到30%、35%。政府投资项目审批时限不超过70个工作日,社会投资项目不超过40个工作日。
供电报装将全面实现居民用户和低压小微企业办电“三零”(零上门、零审批、零投资)服务,高压用户办电“三省”(省力、省时、省钱)服务,20千伏及以下短距离电力接入工程实现并联审批,办理总时限不超过5个工作日;用水、用气报装全过程审批时限分别压缩至2.5和5个工作日以内,并强化企业一对一专人负责制,提供全天候24小时供水供气维修、抢修等服务;完善水电气讯(宽带)联合报装机制,实现一表申请、一窗受理、一站服务,推行水电气报装占掘路并联审批、10个工作日内办结。
任务清单明确,要着力消除营商环境痛点堵点,开展“厅局长走流程”活动,通过各级审批、执法和公共服务部门主要负责人体验企业办事流程、跟踪执法、处理投诉等全过程,查找政策、流程、服务上的差距和不足,优化顶层设计。还要持续聘用企业家担任“义务监督员”“政务服务体验官”,对营商环境进行常态化社会监督。
开展企业包保代办服务,深入推进网格化企业服务机制,建立健全属地党政、行业部门主要负责人倾听企业发展需求常态化机制。围绕企业全生命周期事项,梳理形成创业“一件事”、工程项目审批“一件事”、复工复产政策兑现“一件事”等事项,实现一站式代办服务。
提高惠企政策获取率,定期梳理公布惠企政策清单,并利用贵州政务服务网、“贵商易”企业综合服务平台等进行精准推送。简化惠企政策申报材料和流程,推进惠企政策在贵州政务服务网和政务大厅“一网办”“一窗办”。同时,推进部分惠企政策“免申即享”,让政策红利精准直达企业。
在继续强化诚信政府建设方面,任务清单提出,要明确开展政府投资项目拖欠账款或以不签合同、不开发票、不验收、不结算等方式变相拖欠账款的专项清理行动。公开曝光整治“新官不理旧账”“招商引资承诺不兑现”“政策落实不到位”“不作为、乱作为”等突出问题。开展以党政机关为被执行人的特殊主体案件专项执行行动,督促党政机关及时履行法律文书确定义务。
优质的营商环境,是一个地方招商引资的“金字招牌”,离不开政策支持和部门协作。
如何让“清单”为经营主体提供更优质、更高效的服务?贵州给出的答案是:落实在日常、推进在经常,坚持结果导向,营商环境建设永远在路上。
任务清单提出,要强化调度考核,各级营商环境建设主管部门要落实“月调度、季通报、年考核”的工作推进机制,加强上下联动,形成省、市、县三级协同优化营商环境的良好局面。建立以企业家获得感为导向的营商环境考核制度,优化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将企业家评价权重提升至80%。
产业大招商与营商环境的优化提升,是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一体两面”。推动高质量、可持续发展要靠产业大招商,推动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也要看营商环境。贵州正践行先进理念、对标发达地区,构建更具竞争力、吸引力的营商环境,更加坚定市场化改革方向,聚焦“服务”,做好“贵”“人”这篇大文章,把法治政府、诚信政府建设的各项任务落细落实。(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兰荣江)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