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全省高校毕业生27.4万人,毕业生规模再创新高,职校生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下,贵州职业院校正迎来毕业季,应届毕业生们纷纷努力抢抓就业关键期,走好迈向社会的第一步。
扩渠道:访企拓岗挖掘就业岗位
5月24日,贵州食品工程职业学院的专场招聘会吸引了众多学生的目光。绿色食品生产技术专业2021级学生刘兴穿梭于各大招聘展位前。经过激烈的现场面试竞争后,她最终入职贵州省联大检测技术有限公司。当天,求职者向在场的70家企业共投递简历2335份,初步达成意向655人。
每年3月至6月是全省高校校招的服务季,每周至少举办一场中小型专场招聘会、每月至少举办一场大型综合招聘会,促进校园招聘专业化常态化。校园招聘成为高职毕业生实现就业的重要平台。
在全省各大招聘会现场,职校毕业生们手持精心准备的求职简历,就工作内容、岗位职责、发展前景、薪资待遇等与用人单位进行深入交流商谈。
线下揽才持续进行,线上招聘热度不减。近期,贵州职业院校开启直播带岗活动,邀请部分优质企业在线上揽才、云端推荐工作岗位,拓宽信息发布渠道。
为确保学生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贵州职业院校纷纷加强与政府部门、工业园区、企业对接,千方百计开拓就业资源。
5月15日至5月19日,贵州机电职院党委委员、副院长刘鸿艳带队,前往浙江、江苏企业开展调研走访活动,为2023届毕业生挖掘100余个岗位,并与企业达成合作共识。
去年12月以来,贵州工商职业学院选派119名人员分成多个小组,前往125家校企合作企业走访,聚焦企业用人需求、岗位技能、学生工作现状开展实地调研。
眼下,正是大学生求职的旺季。贵州职业院校持续巩固并开拓就业市场,尤其是发展潜力强、薪酬待遇好的企业,实现人才供需的有效对接。
增本领:提升技能增强就业本领
当众多应届毕业生在招聘会四处奔波投简历时,遵义职院电子商务专业学生杨浪涛早已结合专业技能,借助抖音直播平台将贵州辣椒销往全国各地。
从大二开始,他到遵义直播电商产业学院进行专业课程实训,不断提升自己的电商直播技能水平。因表现优秀,今年1月正式入职贵州省遵职直播电商有限公司。杨浪涛所在的3人团队辣椒月销售额达到了10余万元。
技能已成为劳动力市场上的“硬通货”。当下,越来越多的贵州职校青年选择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道路。
2023年贵州省“十件民生实事”聚焦职业教育领域,拟实现1万名高职高专毕业生进入本科院校接受本科教育、高职院校“订单班”毕业生就业1.5万人。
技能大赛是职校生交流经验、切磋技艺、展示技能的大舞台,不少在技能大赛中获奖的毕业生获专升本免试资格。贵州省教育厅数据显示,今年全省共有709名学生符合普通高校招收高职院校免试生资格申报条件。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
贵州职业院校坚持产教一体化的办学理念,采用项目驱动化教学,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练,助推学生深度参与行业企业的生产活动,最大程度挖掘和培养学生实操能力,增强就业本领。
强服务:完善机制加强就业指导
5月26日,贵州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举办“优秀校友进校园”活动,该校学术报告厅内座无虚席。台上,广东3家上市公司的创始人分享一个个精彩的故事;台下,众多学弟学妹认真聆听学长们的学习和创业事迹。本校毕业生现身说法,引导广大学子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职业观、成才观,从实际出发选择工作岗位,多渠道就业创业。
就业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想要实现高质量就业,既需要学生提升自身综合素质,也需要相关政府部门、就读院校、社会各界的充分协同。
从自我认知、职业探索,到目标选择、简历制作,再到面试指导、签订合同。近期,贵州职院、贵州工职院、铜仁职院等10所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培训基地,精心组织培训项目,培训内容覆盖职校生求职就业的全过程。
今年4月印发的《贵州省高校毕业生留黔行动实施方案》指出,实施未就业毕业生服务攻坚行动,与有就业意愿的未就业毕业生普遍联系,为每人免费提供“131服务”(1次职业指导、3次岗位推荐、1次职业培训或就业见习机会)。
对此,全省职业院校纷纷立足自身实际,优化帮扶机制,将未就业毕业生全部纳入了实名制服务,各系部列出就业需求清单、帮扶清单、量身定制求职计划,实施“一对一”帮扶。同时,建立专门台账,实施动态管理。
进入毕业季以来,相关政府部门、高职院校、用人单位多措并举,为全省职校毕业生送岗位、送资源、送政策、送服务,精心护航应届生的求职之路。(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潘晓飞 实习生 杨怡)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