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上旬,记者来到贵州省黔东南州丹寨县龙泉镇卡拉村里的“银匠村”。“银匠村”依山而建,30多幢木楼错落有致地分布在一个斜坡上,一批批游客和研学孩子在讲解员的引导下,沿着曲折回环的小道走进银饰工坊、蜡染工坊、刺绣工坊、鸟笼工坊、国风非遗馆等具有鲜明特色的场地。
“银匠村”实际上是一个“村中村”,是集合丹寨县非遗项目的创新高地。如今,人潮在“银匠村”不断涌现,成为丹寨县的又一处文旅热点。
非遗传承人和他们的村子
“银匠村”的发起者和运营者王国春至今都很振奋,7月下旬在北京举办的“第二届大国工匠创新交流大会暨大国工匠论坛”上,他围绕“国风非遗文创研发”主题发表的演讲,让与会者关注到这位来自黔东南丹寨的非遗传承人对于“双创”的独到认知。
王国春的认知源于实践。2019年,王国春创办的丹寨县国春银饰有限责任公司与卡拉村签订协议,共同开展丹寨县卡拉村非遗工匠村建设。首期修建了数千平方米的研学基地、非遗工坊、旅游步道、绿化区域等,二期将围绕工坊不断完善配套设施。在他的推动下,散发着非遗文化气息的“银匠村”于2022年5月建成使用。
占地50余亩的“银匠村”不仅建有非遗手工技艺传承培训基地、民族特色文化产业科技创新研发平台、特色非遗手工艺制作体验工坊、高职院校实训基地、民族工艺品自媒体直播展示平台等功能区及配套设施,还有丹寨银饰锻制、蜡染、刺绣等8项国家级非遗项目和非遗项目传承人入驻。
除此之外,“银匠村”还与黔东南州多家高职院校合作,优先保障“银匠村”的研学发展和技艺传承;为入驻的10余名非遗传承人提供展示舞台,共同拓展市场渠道。
与王国春一同到北京参加“第二届大国工匠创新交流大会暨大国工匠论坛”的蜡染手艺人张义苹,2016年成立自己的公司,2021年把自己的蜡染工坊“蓝锦染艺”搬进“银匠村”,从此,她的蜡染技艺传承和创新有了更大的舞台——直接带动47位织娘、画娘、染娘,辐射带动200多名妇女就业。为进一步打开蜡染商品销路,张义苹今年春天组建直播带货团队,在自己的体验馆里开起直播,独具特色的蜡染展示厅和精美的蜡染饰品吸引大量网友关注下单。
王秋在嫁到卡拉村之前已是苗族刺绣好手,“银匠村”建成后,她带着几百件刺绣产品入驻。在王秋的苗族服饰馆里,她指着一件创意十足的苗族服饰自豪地说,她在设计和制作苗族服饰时非常注重创新,眼前这件衣服上就有好几种刺绣技艺,如平绣、辫绣、织绣、堆绣、破线绣,可以说是一个非遗刺绣集合体。
丹寨县非遗保护中心主任韦士勇说:“‘银匠村’聚合发展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创造性转化,既闯出了一条非遗技艺融合发展、共同做大做强的新路子,同时也丰富了丹寨的旅游业态,有了‘银匠村’的卡拉村更加引人瞩目。”
本土非遗与全国非遗的时尚“碰撞”
8月5日,带着10多个学生在“银匠村”开展研学活动的北京姑娘小乔,见缝插针在服饰馆买了一件蜡染夏装。浙江游客淼淼在服饰馆轻轻抚摸领口的刺绣,不时摩挲着香云纱的面料,欢喜之情溢于言表。“香云纱与苗族蜡染融合的夏装很有创意,有质感又时尚,买一件让朋友们也见识一下贵州非遗的魅力。”小乔说,没想到贵州的村子里能遇上这么时尚独特的服饰,她想多买几件。
苗绣与香云纱结缘,始于2022年底丹寨县民宗局赴广州的一次招商。此次招商的成果之一,就是“银匠村”与广州香云纱“我的搭配师”达成合作协议,携手成立丹寨馨苹文创研发有限公司,将广州“我的搭配师”总部作为“银匠村”蜡染服饰的研发中心,打造双研发中心相互促进,共同探索融合发展的新路。此举为“银匠村”蜡染服饰提升品位、扩大产能和拓展市场打开了一扇窗口。香云纱的进驻,使得蜡染、刺绣、织锦的融合发展有了更多可能。
“要做就做有全国视野的非遗文创。”聚集全国乃至全世界的非遗项目,打造一个国际化的非遗商品集散中心,这个想法一直在王国春的心头涌动。最初,他在“银匠村”只做银饰锻造技艺的展示,后来他汇集苗族蜡染、刺绣、鸟笼编织等本土非遗,形成了“国风非遗展示馆”。王国春说,“银匠村”陆续引进国家级非遗项目,将之与丹寨的非遗项目结合,比如被誉为“中国四大名锦”的南京云锦、成都蜀锦、苏州宋锦、广西壮锦,还有福建的漳缎等。在这些面料上融入苗族蜡染、刺绣等本地非遗元素,制作出来的产品独具特色,深受游客喜欢。
记者注意到,“银匠村”的一个着力点就是彰显国风之美,采取“本土非遗+全国非遗”的方式,把“银匠村”整合成集工坊、研发、培训、展示、销售、观光等功能于一体的非遗项目创新聚集地。在此发展理念下,工艺精品展览馆、非遗传承培训学校、“国风非遗”研发中心、直播销售中心等板块,构成“银匠村”的市场骨架。
非遗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让非遗与人们的生活发生碰撞,让当地非遗走向更广阔的市场。在韦士勇看来,“银匠村”探索实施的非遗与乡村旅游、本土非遗与全国非遗、民族文化与现代时尚相结合的发展路子,短短一年多时间,“银匠村”已成为当地文旅融合发展和非遗赋能乡村发展的新样板。截至7月底,“银匠村”先后整合2600余万元用于非遗‘银匠村’建设和人员培训等,共接待学生、非遗爱好者等研学团队近3000人次。
产业集聚“双创”发力 文旅融合焕新机
在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背景下,各级政府对“银匠村”的发展给予各种支持。2021年,中央少数民族发展资金注入“银匠村”100万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2022年第二期注入80万元、第三期200万元,主要用于工坊建设、购买设备、举办培训、银饰山居民宿打造提升等。
丹寨县始终将非遗的传承保护与产业的繁荣兴旺有机结合。丹寨县委常委、副县长周兴标说,丹寨县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吸引,撬动更多社会资本参与非遗发展。通过培训交流,培育了一批非遗传承人;通过项目支持,打造了如卡拉“银匠村”等非遗载体,通过系列活动举办,打造非遗传承发展机制、营造非遗传承发展的氛围。
丹寨县民宗委已完成3批直播人才培训30人,招聘300多名产业工人和技术人才,县相关部门配合企业对工人进行培训。如今,300余个村民在“银匠村”工作,昔日的村民转身成为上班族,非遗项目转化成了“市场发动机”。
“‘银匠村’不仅仅是非遗项目聚集的平台,更是一个承载着文化记忆的梦想之地。文化传承传给谁?应当是富有朝气活力的年轻一代,他们是继承者也是发扬者,今后更是受益者。”王国春在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丹寨民族职业技术学校均开办有“国春银饰班”,并把实操课堂设在“银匠村”。
引进省外非遗项目与本土非遗项目结合,做大产品市场,成为“银匠村”的创新选项。记者在“银匠村”的各个作坊和展馆看到,创新已成为一种“标配”,“银饰+蜡染”“蜡染+香云纱”“银饰+刺绣”“银饰+珐琅”“银器+铜叠”等古老技艺相互碰撞出的火花,闪耀着丹寨非遗传承的“双创”成果。
在自己设计的茶室里,王国春端着一个精致的银碗向记者介绍,银碗外面的图案是江西景德镇的非遗传承人设计绘制的,他在加入贵州银饰锻制工艺的同时,还在银饰上采用珐琅工艺,银碗变得更精美,价值也大为提升。
据了解,“银匠村”至今已设立有包括苗族银饰锻制、蜡染、刺绣、鸟笼制作等4项非遗展馆,游客可以到这里集中体验“一站式”非遗之旅。记者在由“非遗推荐官”王秋的鸟笼制作体验中心看到,来自北京、上海、辽宁、湖北等地的数十名中小学生,在鸟笼制作师傅的指导下,认真地编制鸟笼。北京研学团领队王丹告诉记者,动手制作是研学旅行的一大特点,看得出孩子们很喜欢鸟笼制作,她表示,下次制定研学旅行攻略的时候,一定把贵州丹寨的“银匠村”考虑进去。
暑假以来,每天到“银匠村”的研学团一批接着一批。自2021年对外开放以来,“银匠村”不断出圈,累计接待游客100多万人次。目前“银匠村”年产手工锻制银饰银器50万件,直接带动就业113人,辐射带动农民就业上千人。
“接下来,丹寨县将按照‘本土非遗与全国非遗相结合、民族文化与现代时尚相结合’的发展理念,深入挖掘银饰、蜡染、鸟笼等非遗手工艺资源,加大非遗产品研发力度,吸引更多优秀的企业与丹寨本土非遗企业和传承人合作,积极开发培育沉浸直播、直播带货等数字新业态。”周兴标表示,将持续深耕非遗产业,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可以做绣娘、当银匠、开民宿、办农家乐,真正在非遗与产业的融合中获得实实在在的收益,推进和美乡村“四大行动”,助力乡村振兴。(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陆青剑)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